|
如今,患有胆囊结石的人越来越多,去医院咨询、手术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要取石就要切除胆囊。但切除胆囊后,一系列并发症也会随之而来。那么,患上胆囊结石就必须要舍弃胆囊进行手术吗?有没有方法可以一举两得呢?
胆囊,人体的重要器官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体内这个“占地”并不大的小器官――胆囊。
人体的胆囊形状就像一个梨,长约8~12厘米,宽约3~5厘米。胆囊住在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之所以说它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当然是因为胆囊有其独特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胆汁由肝脏分泌,每日分泌量在800~1000毫升左右,主要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物质。胆汁在进入胆囊后浓缩成消化能力颇高的高浓度胆汁,储存在胆囊内。在我们进食3~5分钟后,胆囊就会收缩,将浓缩的胆汁经胆道排到十二指肠,以帮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试想一下,如果胆囊被切除了,肝胆汁就雅处可存,就会持续不断地排入肠道。进食时,雅“富余胆汁”帮助消化,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特别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就会诱发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或造成身体遭受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的痛苦。因此,胆囊切除患者一般多为体质消瘦和脸面发黄。
不仅如此,我们体内这个小小的胆囊,每天还可分泌20毫升白色液体,其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IgA,浓度远远高于血液,具有保护肠道黏膜不受次级胆酸等的侵犯作用。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胆结石,发病率高的常见病
胆囊结石和其他结石一样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此外胆囊结石也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据调查,在我国胆囊结石的患病率达10%以上,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正常情况下,胆囊是不会发生结石的,因为在正常胆汁中有一定比例的胆盐、卵磷脂使胆固醇保持溶解状态而不析出。要形成结石必须有一定的成石条件,常见能形成结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这会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合成胆固醇量增多,造成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
另一个原因是某些肠道疾病由于丧失了胆盐,也使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临床发现,不少年轻人是胆囊结石患者。原来,很多“上班族”不能按时进餐,尤其是不吃早餐,这使得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容易形成胆结石。
除此之外,胆道感染、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胆囊结石。
更应该让所有人都提高警惕的是,胆囊结石的发病人群可以在任何年龄段,雅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能形成胆囊结石。
不想做“雅胆英雄”
25岁的杨女士是荆州人。因患胆囊结石数年,长期反复上腹不舒服,特别是吃了油腻食物后,刚开始以为是胃病,没有引起重视。单位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患了胆囊结石。杨女士随即到医院就诊,可到了医院,一听需要手术切掉胆囊,吓得转身就跑掉了,之后到多家大医院就诊,杨女士都被告知相同的答案――切胆!想到自己还年轻,没有了胆囊,人就少了一个器官。杨女士一直对切胆与否犹豫不决。
胆结石为什么就非要切胆呢?能否只把石头取出来就行了!杨女士与所有胆结石患者一样,几乎都有着相同的疑问。
原来,传统的手术治疗都是需要切除胆囊的,这是为了避免结石的高复发率。而且,在目前的外科教科书中,仍旧把胆囊切除作为胆结石和胆囊息肉的标准手术。
由于这样的观念,许多患者也就惯性思维:胆结石就是要切除胆囊,没有第二条路。而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已经手术过的“雅胆英雄”,常常面临消化不良等胆囊切除后综合征。
保胆取石,不再是梦想
那么,有没有可能保留胆囊又清除掉结石呢?有!
借助现代高科技医疗设备,并有成熟的技术保障,可以让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的胆囊得到保留。这也是新式保胆取石术与旧式切胆术天壤之别!
所谓新的手术方式指的是新式内镜微创保胆手术。这是采用硬馒性胆道镜、纤维胆道镜、腹腔镜、钬激光、气压弹道、腔内超声等多种目前先进设备,在腹部切1-2厘米的切口,在胆囊上切一个小口,通过小口在胆道镜直视下,采用特殊方法,将结石取出或息肉切除,而又不切除胆囊的一种新式手术。
这种微创保胆取石(息肉)手术,只在胆囊底部开一个小口,不会涉及胆囊周围的血管、胆管、神经等,手术的创伤也远远小于腹腔镜和开放手术,不但不会出现胆总管、肝内胆管及邻近器官的损伤,而且因为保住了胆囊,也不会出现消化不良、胃液返流、胆囊术后综合征、增加结肠癌发病率等多种并发症。再则,因腹部切口小,胆囊切口一期缝合,不放置任何造瘘管,皮肤小切口粘膏拉合,术后不拆线,住院2-3天即可出院。
需要说明的是,保胆取石术,它的适应症比较苛刻。例如,胆囊功能必须良好,B超显示胆囊壁不厚,黏膜必须光滑,且要明确排除恶性的可能。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哪些病会随冬而来下一篇:养护肌肤的 类营养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