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主持人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奠定了主持人的基本职业技能基础。但由于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开设过热、过多,导致部分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混乱、课程设置单一陈旧。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在自身发展中,不考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对主持人的实际需求,使得目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同质化问题突出。课程设置的特色化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文章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规律和职业岗位特点出发,阐述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思路,并探索了播音主持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方式。
【关键词】: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特色化
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是我国培养主持人后备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目前开设主持人专业教育的学校有专业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的高校的学术贡献、人才培养层次、为社会服务的方式以及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也有所不同。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层次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确定自己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定位,不能简单笼统地定位为“培养从事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工作的专门人才”,应充分考虑自身专业的学科定位、课程特色和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的特色化不仅仅是在现行课程之外增设新的课程,更是根据广播电视媒体对主持人能力和素质的发展要求和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变革传统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要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目标构建紧密配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防止课程设置以教师为主要依据的情况出现,把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
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大多数院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阶段式设置为主,以语言学、新闻传播学、播音学为主干学科。课程分为:(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等课程;(2)学科基础课: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解决后劲不足问题;(3)专业基础课:新闻专业基础――培养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播音专业基础――训练语言表达基本功;(4)专业课:体现专业特点,发挥专业优势,培养优质人才;(5)选修课:注重各方面修养的提高,兴趣及特长的强化。阶段性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和不可选择性与主持人的职业特殊性和个性风格走向形成了很大的矛盾。为此,课程设置的特色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要依据特定类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目标,把握主持人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合理划分课程领域;第二,要把握不同的课程设置依据,处理好基础课与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一致性与差异性的关系;第三,要加强特色化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实施。
一、以“技能”为本位的应用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突出职业能力,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专而深的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实际信息传播能力为目标,特别要围绕核心传播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因此,以培养广播电视媒体一线岗位主持人所需的实际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以培养技能的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注重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设置中应加大突出语言能力和新闻写作能力课程的比例,根据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的安排是从广播电视媒体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培养为基础来设计,根据主持人特殊工作岗位要求的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对教学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给学生设计一套定向性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主持专业技能与新闻传播实务的结合,在突出专业实践特色的同时亦注重主持专业教育的学科属性,这有利于学生在进入主持人岗位角色后,迅速地完成基础信息传播,显示较强的岗位适应性。专业课程如:普通话语音、艺术发声、语言表达、新闻写作、新闻编辑、传播实务、节目制作等应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减少理论课程比例、加大专业技能训练课的比例。采取语言表达能力优先方式,把发音、发声基础课作为学生的入门课程。
二、以“素养”为本位的复合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重视适应媒体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学生的语言应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使学生不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较强的信息传播、加工能力,还能掌握政治、科技、经济、法律知识,为学生将来在传媒专业领域的深造与发展创造前提条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功底、符合职业要求的专业技能、专业的交叉学科知识、较强的可持续发展和岗位塑造能力为目标,即从学生成为主持人的长远发展出发,课程设置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思维方式灵活、可塑性强的“人”为前提,再强调作为职业需求的“主持”专业能力。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强调传媒素养的整体提升。课程设置中应加大人文基础和交叉学科课程的比例,给学生设计一套全面综合的长期发展储备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媒体人”的要求,适当弱化对语言的艺术要求,从而降低语言训练课程的数量,通过改造部分课程,有利于学生宽口径发展。这种方式适合综合类院校主持人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汉语言文学、语言表达、表演艺术、公共关系等课程应是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减少语言训练课程比例,加大对语言文化、传播环境和流程整体了解的课程比例。采取综合传播能力优先方式,把新闻传播学科基础课程作为学生的入门课程。
三、以“拓展”为本位的创新型主持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院校自身学术传统和办学特色,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根据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突破传统主持人专业教育惯性的、刚性的课程排列形式,设计弹性化的课程运行机制。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具有传媒全球化视野、独特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传播方式创造能力为目标。即突破原有“主持人”的职业概念,以培养符合国际化人才发展需求的创新型能力为本位,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理论系统、完整的基础上,强调前瞻性。课程设置以前沿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和学分要求,加强国际语言能力和新闻信息分析能力课程,给学生设计一套既有学科交叉又有特色趋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对学生传播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多学科媒体人才的知识要求,突出创新理念,以多样化方法为手段,彻底重新构造基础课程,研究开发新的课程。专业课程在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的基础上,应涉及社会文化、跨文化交流、传媒经济等视野较宽的课程。特色课程设置要依据可利用的最新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实时增减。
综上所述,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突破单一学科限制,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向跨学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要不断地根据客观需要和新的知识及职业岗位要求予以调整。课程设置的具体实施应在对应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注重课程选择的开放性、课程内容的阶段性、课程模块的动态性,与学校的办学特色、优势学科、生源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寻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素养提升课的科学设置比例。课程设置应实时处于动态之中,不能针对单一的主持人职业特性,而是针对主持人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主持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向,着眼于学生的多元方向、可持续发展。
(注: 本文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PAPD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主持播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付程.21世纪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的要求[J].现代传播,2001(1).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高职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音乐文化之传承与教育关系辨析下一篇:产品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