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提出并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理论中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当代素质教育改革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达成了一致,并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中国艺术教育 关系 影响
20世纪80年代,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这一建立在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教育学、社会学之上的新型智力理论所倡导的“智能多元化”的观点,打破了人们对于智能的惯性思维,在教育领域引起了极大反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所具备的与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的高度一致性和现代科学的前沿特质,也被中国的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所青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我们认为,以阐明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宗旨的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成果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施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在198 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 ―1990)》中,第一次把美育以文件法规的形式列入教育的方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美育地位进行了确立。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对艺术教育进行了强调。艺术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者对艺术教育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六艺”与《和艺术一起做点什么》――中国古代艺术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六艺”教育的基本内容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于周代确立之后,便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教育内容。儒家的教育秉承了“六艺”中“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内容,其中“乐”仅次于“礼”而居第二位。孔子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正如《论语・泰伯》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的完成,是其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它是以诗乐和礼仪学习的完成作为先决条件,并且始终不离开乐艺教育的乐教的实现,因此,它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音乐教育,这恰恰证明音乐教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的。”
《和艺术一起做点什么》是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最初名称,在这个以研究艺术思维为初衷的学术研究机构中诞生的多元智能理论,艺术教育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德纳认为“艺术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辉煌的创造之一”,所有成长中的人类个体都应该接受艺术教育。基于这样的初衷,加德纳在《零点项目》早期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儿童在音乐、视觉艺术和文学三个领域中运用艺术符号的能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加德纳又得出“艺术是最基本的认知”这一结论。加德纳的研究重点一直都在艺术教育与创造力的培养两方面,他认为多元智能理论对于艺术和创造力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理论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随之在运用这一理论的教育实践中,艺术教育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为高中程度的学生设计的新艺术课程及其评估方法――艺术推进项目。
正如加德纳所说:“因为艺术本身包含着多种智能的成分,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倡导艺术教育的。但是你不一定需要用多元智能理论证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有人思考这个理论很久之前,孔子就提倡音乐教育和书法教育了。”虽然从学科领域的范畴来看,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是站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艺术教育在认知中的主要作用,而孔子“六艺”中的乐教则更多地站在了人文科学的角度,强调艺术教育对人格修养的教化作用。但是,孔子乐教思想中对“乐”的重视、多元智能理论中对艺术教育的肯定与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中对艺术教育的重视,都肯定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成为三者的融合点。
二、从艺术到创造――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当代艺术教育
“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热爱和研究,我绝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由于加德纳曾经是一名钢琴演奏家,所以,他更愿意站在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心理学。加德纳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以及他对艺术的热爱,是他创建多元智能理论最重要的基础。从加德纳在心理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艺术与人类的发展》开始到《零点项目》,再到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始终贯穿于其研究之中。加德纳认为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力特别是儿童创造力的最佳途径,在学校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否则很难突出学生和教师的多方面的智能。“在艺术教育领域,每个正常的孩子都应当被视为富有创意的(至少是潜在的)艺术创作者。艺术教师必须发挥出卢梭导师的责任――捍卫雅辜而脆弱的孩子免受这个社会中不良力量的影响,使他与生俱来的天赋绽放成美丽的花朵。”加德纳的艺术教育观不仅局限于艺术本身,而且通过艺术教育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认知能力,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观一致。
自1999年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艺术教育和美育就被正式列入了政府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决定》第六条对美育的地位进行了科学表述,认为美育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教育改革中重视艺术教育的教育观与多元智能的艺术教育观多方面契合,使得这一理论在素质教育中凸显出重要的价值。
三、每个孩子都是“莫扎特”――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的影响
加德纳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本文中“每个孩子都是‘莫扎特’”,并非指每个人都有很强的音乐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突出强调以下三个关键点: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雅二的;我们不会有相同的智能结构;在我们注意到差异,而不是否认或忽视这些差异的情况下,教育才会产生效率。”在多元智能理论的视域中,学校里人人都有可以成才的智能强项,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开展以来,在有关艺术教育的重要文件法规中,都分别对教育中的学生观进行了描述,本文特列表进行说明(表1)。
根据表1中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法规可以看出,我国艺术教育中学生观的发展,经历了由198 年提出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到1999年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再到2002年学校艺术教育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发展脉络。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学生观在有关文件法规中体现得愈来愈明朗。这一学生观承认学生中的差异,而不承认学生中的“差生”,正如加德纳所认为的:“人才”不属于少数精英,学生的智能没有优劣之分,所不同的是智能结构和倾向的差别。以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分支音乐教育为例,1919年至2000年国家所指定的《音乐教学大纲》中,对于学生观的确定还比较模糊,仅在1988年《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的课外音乐活动部分提出了“要注意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2000年《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部分提出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大纲,2001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学生观得以明确。“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新型的学生观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学生,“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雅二的。”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使音乐教育改革中的学生观得以重新确认,使音乐教师眼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莫扎特”。
综上所述,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当代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观点达成了诸多一致,在对中国教育改革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学校艺术教育 0年[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89)教社科字003号文件,1989.
[9]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1999.
[10]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第13号令, 2002.
作者单位: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责任编辑:轩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谈高等戏剧表演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下一篇:文化自觉与教育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