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一般被看做是我国特有的意识形态教育。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典型代表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虽然在阶级性、社会意识形态上呈现着异质,但在不同术语下(如品格教育、公民教育、政治社会化等)进行了众多的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通过中美比较而深化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认识,以比较他人的形式而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反思后得出启示。
【关键词】: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1 -02
一、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历史进程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应外在社会要求的过程中,也同时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它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变化发展保持一致的必然要求”[1]。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基本价值立场倾向上的指引。孔子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社会责任心。在共产党成立时期,将工人、农民作为主要对象,通过学会、报刊等多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源泉,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核心正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也由注重社会价值转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并重。2004年8月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思政理论课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从多项文件可看出,政府坚持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强调社会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性价值。
美国非常注重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功能性,从社会生活多方面不仅可以体现出美国的思政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在美国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涵盖了众多教育内容。美国德育改革的浪潮发生在1890年到1920年,以杜威为代表的先进德育理论思想认为只有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了解的学科才具有思想道德意义。杜威实用主义理念深入人心,学生开始反对守旧的宗教课程,学校也抛弃了保姆式的教育方式,自我管理的理念在学生中逐渐扎根。高校德育中的间接法否定了把德育简单作为一个课程的简单法从而得到推广,奠定了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础。二战结束后,新旧社会价值观的撞击,使美国的社会问题日益尖锐,矛头直击传统价值观,道德认知发展论、价值澄清学说、品德教育教程学派等各种理论探索逐渐成熟。1994年,美国出台公民教育课程的国家标准,要求体现实用性、个体性、层次性;实现有形与雅形课程的有机结合。2002年,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1年工作要点》中着重强调,在新时期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创新型社会人才是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
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上层建筑受到其所处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支配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国雅论是在堂而皇之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在各种形式下开展,各国都非常重视思政教育的社会化。
二、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社会化
美国公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公民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疏导,培养出资产阶级所需要、符合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人。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渗透其中,用美利坚信念、美利坚价值观对公民进行灌输。从美国教育国家化的提出,到公民教育国家标准的执行,再到《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出台,可看出美国公民教育的目标内涵,是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标,使每个学生发展成为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承担有责任心的公民,为自身成长以及为成为一名富有成效的资本主义雇员作好准备。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浓厚的政治目的性,使美国社会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反过来对美国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起到强化与促进作用。它既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目的性,完全映射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政治性和阶级性。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从毛泽东提出的培育“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邓小平提出的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到江泽民提出的“四个统一”育人目标,再到胡锦涛提出的“四个新一代”目标,所有的培养目标都是在共建社会主义家园的大背景下,迎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方向而提出,是具体的与历史的统一。我国高校通过思政课程,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将国家、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传导给大学生,并“内化”为他们的认知、动机、信念,再“外化”为他们改造世界的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
美国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实质涵盖在人文社科类、政治经济类、语言类甚至是艺术类等课程中,同时还开设了名目繁多的德育课程,如公民课、职业修养课、伦理道德课等,其中还有以提升公民能力为基础的德育课程,帮助学生培养社交技能、全球意识、国家观念等。道德和公民教育的知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涵盖在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中。核心课程即通识教育课程,以西方文化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促进文理交叉,形成了学科综合化、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专业课程则是于教学中渗透德育,在两个层次上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塑造学生与专业工作相关的价值观。美国的公民教育表面看起来都是知识性教育,而不是价值观、政治观等意识形态教育,但其内部大都嵌有美国的价值观、政治观、美国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内容。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50多年中我国高校一直开设政治理论课,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开了思想品德课,统称为“两课”。目前高校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代替“两课”整合为四门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同时也开设素质教育选修课系列,促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其社会道德素质。在我国专业课虽然没有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但是提出教师负有“教书育人”的职责。
3.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社会化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全社会各方面机构的融合运用,使学校、社会、家庭构成一个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家庭和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外,社区和社会工作体系,志愿者服务团体、“国家服务体系”中民事服务部门等社会力量也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助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二十世纪末,美国为使社会服务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用法律形式将公民服务条例升级为国家政策。学校为配合政策的执行,特成立了社会服务活动中心指导学生开展环境治理,帮助弱势群体,竞选宣传、服务教堂等活动,或者将社会热点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挑选生活社区当中的公共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研、课堂讨论、最终形成报告等一系列亲身经历,让学生体验社会,参与到社会的管理中去,获得公民教育知识的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民主的价值信念和责任感。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开设了与课堂教育密切配合的第二课堂,主要有学术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党团活动等。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起到了功能性作用。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某些特定部门和人员进行引导和教育,仅学校和家庭的参与协作,雅法形成健全的网络。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社会不良风气乘虚而入所带来的影响,整体看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三、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之比较与启示
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共同之处,即培养符合国家现存社会制度和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下,向大学生传达统治阶级主流的政治文化和思想理论,要求服从和服务于本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意识形态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中美高校都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创新人才。虽然在培养目标的形式上存在着相似性,但从本质上说,由于资本主义的美国和社会主义的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两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质和内涵是完全不同的。美国要培养的是能够维护资产阶级统治,为其走向世界、称霸全球服务的人才;中国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美两国都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学科化,两国高校都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深入教学研究,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美国高校倾向于隐性教育,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却在德育课和其他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贯穿其思想目标和内容,并且较多采用渗透、隐蔽和间接的方式。中国高校则倾向于显性教育,政治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同时并举,比较多地采用灌输、公开和直接的方式,对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理论思想、国家政策法规、模范英雄事迹等进行体系化的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课本统一、大纲统一、教学方式统一的教学模式。其次,我国的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层次性,在强调教育内容先进性的原则下,片面重视崇高道德精神的塑造,价值取向与教育对象出现错位,“理想高尚,行为失范”的道德悖论发生。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有层次化地划分,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安排。学校的一切教学内容渗透入德育目标中,达到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统一。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但在目标管理与落实上,仍存在着差距。美国公民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实践性,将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涵盖面广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形式更加多样化,如模拟法庭、辩论、口头报告等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形式多被采用。高校的思政教育要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课本,也要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社区、社会,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熏陶,在获得公民教育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判断分析、批判思维、组织协调以及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摸索中,既要从学校的视角,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方法、环节、途径等作为一个整体,又要从社会的视角,把家庭、社会、学校作为一个体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蓝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物质利益因素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研究下一篇:论创新教育与职校计算机专业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