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查看: 808|回复: 1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7-6 09: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大学生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针对以往“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如回避现实议,理论强行灌输,忽略大学生年龄、心理及时代特性,视受教对象为“被动主体”等等,“原理”课教学改革应突出实践教学部分,使学生能够学为所用,同时,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成为生动有趣、时事性强,学生喜爱的课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教材内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242-02
  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就成为了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任。然而,高校应该如何在教学理念、方式和手段上进一步改进,以转变大学生对“思政课”普遍带有厌倦或抵触情绪的心理状况呢?针对以往“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回避现实议题;理论强行灌输;忽略大学生年龄、心理及时代特性;视受教对象为“被动主体”等等,作为“思政课”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应该在教学改革上凸出实践教学部分,使学生能够学为所用,同时,丰富教材内容,使之成为生动有趣、时事性强,学生喜爱的课程。
  一、“原理”课的重要性与时代紧迫性
  “原理”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它既是为大学生提供方法论指导,更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和化育,使学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然而,在具有张力的全球化时代,跨越了民族和国家疆界的各种思潮、意识、价值观都在全球领域中相互冲击和渗透。换言之,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将不再是单方面灌输的“独角戏”,网络媒体的广泛使用和全球性流动将使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与角逐展现出来。从苏东原社会主义的解体来看,西方意识形态的“分化”就是这些国家解体的根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西方霸权国家意识形态对中国的浸淫从未停止过,其妄图从青年大学生那里获得突破,把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甚至明目张胆地将颠覆社会主义的各种思想意识渗透到青年群体中,如果不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化育工作,这些还在成长中的学生往往会在西方网络媒体和西方非政府组织的渗入与交流中受到那些消极、腐朽和反动的思想价值观念的侵蚀,且最终将会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中国也将失去这一代青年人,失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大军。可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发挥“原理”课在意识形态上的灌输和化育作用是极为重要和紧迫的。
  另外,自1918年中国改革开放和2001年加入WTO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和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融入,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社会的种种不和谐因素也在逐渐积累,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群体利益关系不断分层化等等,这些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必然导致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和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成长经历与这一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密切相关,所谓的“富二代”、“穷二代”正是在这些学生群体中分化出来,可见,雅论是社会还是在学生群体中,阶层的分化已成为现实,因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育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工作。
  二、实践教学是“原理”课教学改革的亮点
  从以往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看,“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灌输教学方式已经不合时宜,学生更喜欢“师生互动”、“学以致用”的实践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贴近社会且最终走进社会、服务社会的第一步。因此,“原理”课教学不能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亮点。
  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继承者来看,他们之所以能留下丰厚著作并指导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原因就在于他们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深入到工厂、农村,密切注视各国资本主义发展动态和各国工人的运动情况,并亲自参加工人运动。如果没有这些切身经历,就难以剖析资本主义制度,难以提出资本主义必然要被未来高级共产主义所代替的理论。就中国而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样是在实际的基础上发展和丰富的,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后来的中央领导人相继提出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等,都没有离开中国的实际。因而,“原理”教学是同样不能脱离实际的。
  “原理”课教改,其突出亮点就在于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原理”课的社会实践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延伸和深化,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考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教学理念落实情况的具体步骤。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加坚定地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高校针对自身教学条件,可以把实践课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目前,由于经费等问题,校内实践课的可操作性极大,主要可采取以下形式:课堂小组讨论、主题演讲、辩论赛、案例教学、课程论文写作、模拟教学等。在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创建校外教学实践模式,例如组织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考察活动、访问先进人物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而且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社会实践空间。
  三、丰富教材内容是“原理”课由枯燥变生动的根本
  “原理”课程内容吸纳了几年来理论界取得的一些创新成果。这是可喜的一面,但是,课程内容也反映出了不足点。譬如,教学内容完全是由理论到理论的结构安排,事实上,这是在回避现实社会议题,也降低了马克思主义永葆长青的品性――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再者,如果说“ 0后”、“10后”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外,“90后”大学生对此已经有了疏离感。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在大多数学生那里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而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生更是寥寥雅几。因此,作教学内容上的调整,譬如将教学内容的第一部分安排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侧重点及理论形成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血汗工厂”、“劳资对抗”、“社会腐败”、“道德滑坡”、“失业、贫困、高房价”等等),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使抽象的理论变为改造现实的理论依据,也在此交流中,使学生对社会、国家拥有了使命感,对课程的下一部分教学做了深厚的铺垫。
  再比如,在“原理”课的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可以添加这样一些内容,即把目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如越南、朝鲜、古巴等国相关资料及视频讲授、播放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这些材料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不同和差距等等,也对何谓社会主义有了切身的感受。在“原理”课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添加两个内容,即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社会主义与全球化两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教学才可使学生真正明白,他们所接触到的全球化其实存在着意识形态间的对抗,也才能真正思考他们将在全球化进程中怎样为“社会主义的全球化”而努力。
  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和优秀影视作品对学生的感染力。譬如播放《高考1911》、《十月围城》、《建国大业》等优秀影片,不仅使枯燥的理论在影视作品的支撑下变得极为生动,而且大学生也往往会就作品本身提出自己的种种看法和感受。从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通常在学期开始的第二周播放《高考1911》,这部影片对学生的震动是巨大的,他们不仅从中明白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而且也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原理课”教学改革应该是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的改革尝试,是坚持以“三观”教育为核心,体现时代精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学效果,促进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建设人才的需要而作出的改革。同时,“课改”也是在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栋梁之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态学分析
下一篇: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6 09: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论文查重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