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企业互动式人才培养之动因探析

[复制链接]
查看: 1245|回复: 3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97
发表于 2020-7-6 13: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存在着一些不足。高校与企业互动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更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等理论,本文分析了高校与企业进行该种互动合作的外在和内在动因,并提出了保障和激励这种互动关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人才培养;动因;互动;高等学校;企业
  中图分类号:F21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123X(2011)11-00 4-03
  高校一向被看做是远离喧嚣社会而立足于世上的“象牙塔”,高校里的人们偏好理论疏于实践,追求人类的根本利益甚于关心眼前利益,抚思永恒甚于关注时尚。远离世俗默念生活,张扬理性清明和良心纯洁是其毕生追求的境界。但实质上它的基本性质和功能是随着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进的。现代高校已成为集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突破了原有的社会服务职能范畴,并同经济增长日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而企业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专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科层式组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效率。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这两个性质和功能差异较大的主体之间产生了互动合作培养人才的要求。
  一、高校人才培养传统模式的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在本质上是教育模式,是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实施的教育组织原则和形式。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强理论、重基础”为特征,大量的基础理论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强行灌输,忽视实践环节,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陈旧、滞后,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实践教学的方法忽略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注重传授,从而造成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进入企业以后不能很快适应岗位的要求,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常常雅法清晰地预见自己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最为合适,今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哪些基本的特征,自己要做哪些必要而有效的准备,等等。以至现在各个高校普遍存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缺失,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毕业后学以致用的不多。
  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仅仅只重视专业能力,对其他两种能力没足够的认识。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也重视不够。然而,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的人才需求模式已经逐步发生了改变。现代企业的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等因素决定了其组织结构、部门分工、岗位规范和工作标准的。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在重视岗位在职资格的同时,更加重视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社会能力。
  另一方面,人才培养和使用相脱节,企业只提用人需求,没有主动参与的人才培养。现在的人才市场已成为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企业既没有承担教育成本,也没有履行培养人才的任务,可以很容易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因此,从成本方面考虑,企业就会缺乏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深层动力。而且,学生就业存在严重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很多企业更加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信心。如果企业能够从人才培养中获得收益,看到好处,就会产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与企业互动培养人才的深层动因,探寻保障和激励这种互动合作关系的有效机制。
  二、高校与企业互动式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双方的合作动机可以从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资源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保罗・罗默(Paul M.Romer)和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Jr.)的新增长理论,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内生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拥有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企业不仅需要高校的科研成果,更需要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在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时,高校肩负着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解决实际问的人才的使命,承担着与私营企业和公共企业及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相联系的科研任务。
  以舒尔茨、丹尼森、贝克尔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关于人的生产能力的分析,指出人力资本投资是决定下一期产出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劳动者身上具备知识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就会表现出特有的能动性,这使得劳动者的生产潜力要远远大于其他的物质要素。在一这理论下,知识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也就成为了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
  高校具有自己的经济属性。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中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和资源配置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着资源的获得、利用和回报,高校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经济运行,与社会环境间发生互动关系,通过向企业提供人才和科技实现自身价值。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的经济属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三、高校与企业互动式人才培养的动因分析
  互动,我们可以称为相互作用,也就是是指事物或系统之间相互产生影响从而使事物或系统之间发生改变的一个过程。如何进行资源的合理交流与整合,实现教育持续稳定发展与企业效益最大化“双赢”目标的有机工作系统,是大学与企业互动的基本要素、基本模式、动力因素、制约因素等构成的一种有规律性的体系。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而企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培训场所,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实践。高校和企业的互动是双方各自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的必然选择,因此影响其互动合作的因素来自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
  (一)外部因素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竞争加剧,人才争夺使大学和企业的发展面临很多压力,如何有效利用双方的资源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大学和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助于社会的知识整合,能够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实证分析表明:大学希望通过合作研究获得资金支持、培养研究生并保持技术优势,企业希望通过合作研究寻求资金支持、培训人员、跟踪技术发展进行探索性研究。
  (二)内部内素
  1.社会责任。大学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而存在的。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第一使命。美国著名教育家Bok认为高校近乎垄断了某些类型的有价值的资源,且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专长和能力是其他社会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它所接受的政府巨额资助均来自纳税人,因此大学有责任回报社会,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2.知识势差。这是指人类在发展科学知识且将其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同一时点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单位之间存在的知识水平上的一些差异。由于高校和企业的定位不同,有着不同的知识分工,于是,在知识和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结构上各具特点,有一定的知识势差,这也就为双方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3.组织特性。知识的高度专业化使得高等学校基本工作群体之间、教师个体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形成相对于其他基本工作群体和个体的独立性。这种组织特性使得高职院校组织成为一种“松散联合系统”,科层制的管理体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校企合作为高校教师的学习、实践提供了更广的途径,也为教师间的沟通、协调、            协作创造了平台,能促进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改善,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效率。
  4.资源配置。高校与企业合作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高校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有科研人才和仪器设备。而企业科技资源欠缺,研发能力有限,一般也不愿意投资于基础研究。通过两者的互动,可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高校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师资队伍的教研能力和获得一定的科研经费,而企业则可以获得高素质的实用人才和管理及技术上的提升。高校以企业作为对外沟通的中介和桥梁,不仅扩大了相关专业信息的更新和共享,还能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企业也可通过这种途径选拔招聘优秀员工,同时可使学生更早融入企业文化,进入职业角色,了解自身的社会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其职业凝聚力。其互动性体现在学校企业互动、教师学生互动、课内课外互动、理论实践互动、创新创业互动。
  5.技术创新。随着高技术的发展,企业要面对多个学科相互交织、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复杂科学技术问题,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其中只有少数企业能依靠自己的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解决这些综合技术问题。这时企业就会转向高校寻求合作,获得企业范围以外的技术专长,促进高坂高校到企业的知识流动。
  四、高校与企业互动式人才培养关系的保障与激励
  一些高等院校认真思考学校与企业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实践中结合各自校情,构建了学校董事会、产学合作委员会、学校发展委员会、学校基金会等多种具体互动方式,积极探索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校企问的合作,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和教育特点。要以产权经济理论为指导,共同构筑校企合作教育的利益平台。努力构建校企合作的战略、组织性质和架构,体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企业以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合作贯穿着企业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要么从获得未来人才上得到收益,要么获得廉价的劳动力,并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遵循费用支出最小化,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希望企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支持高校开展合作教育是非常不现实的。如果企业不能从合作教育中获利,企业就不会对合作教育感兴趣。企业是否在合作过程中能够获得利益已成为企业是否愿意参与合作教育的根本标准。
  促进校企问人才的双向柔性流动,鼓励教师走出去积极创业,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帮助企业改善相关的运营模式重组业务流程,扩大学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提高企业与学校进行持续性互动的基础。而且,要邀请一些富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到高校来做兼职教师,或者举办大型论坛、讲座,将一些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更新高校教师结构。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沟通,增强信任。在高校与企业的互动中,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二者之间产生信任,从而促使双方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构筑在高度信任和沟通基础上合作互动关系是稳定的,会极大地促进合作的绩效,特别是人才培养的绩效。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浅谈后进学生的管理
下一篇:高校教务管理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7-6 13: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2777
发表于 2020-7-6 13: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奥鹏论文查重通过率是多少啊,有知道的同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679

帖子

551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517
发表于 2022-3-14 15: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开放大学形考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