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世纪的大学生处于社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面临着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如何适应挫折和提高抗挫折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越发显得重要。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挫折现象,探讨增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可以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水平,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 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188-02
挫折在《辞海》的解释为:失利、挫败。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科学中,挫折是一种情绪状态,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遭遇到雅法逾越的困难障碍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消极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近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交往与闭锁、个人意愿与职业选择诸多矛盾和冲突面前,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在情绪和行为上产生紧张、焦虑、沮丧、困惑、失望、抑郁等,这些都困扰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剖析导致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1.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是从家庭走向学校,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年龄较小,虽然生理上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部分大学生几乎没有挫折经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具备协作精神;部分大学生心理防卫能力较弱,应对外界刺激及其冲击的素质较低,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及耐挫折力。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遇到挫折,往往会茫然失措,失去自我平衡的心理支点。
2.大学生理想期望值过高,不能正视现实。部分“90后”大学生是带着矛盾心态进入大学院校的。一方面,他们有自己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为了理想和追求努力拼搏而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应对。他们追求理想、渴求知识,但又不愿付出太多的汗水,希望有一个和谐愉快的人际环境,却又在为人处世时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不会宽容与忍让。同时,他们在遇到这些挫折时,不敢正视现实也不肯改变“自我”,缺乏应对策略,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长时间的压抑会使这部分学生精神活动降低并产生生理症状,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心理研究表明,如果集体中的成员缺乏集体意识,彼此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了解和沟通,不能相互认同和交往,就容易产生苦闷、孤独和焦虑。大学生虽然是青年群体中思想素质较高的一部分,但彼此间地域不同导致文化、习惯等多方面的差异,加之多数大学生在独生子女家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使得一些如学生会、老乡会等由松散个体组成的学生组织,缺乏广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员之间思想情感交流不畅通,缺乏友爱气氛,缺乏集体凝聚力,这为不良心理障碍的滋生造成可乘之机。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缺乏力度和实效。如今的大学生年龄多在11―23岁之间,他们对人生探索与思考的偏差,对道德标准认同的错误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种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发挥其教育和辅导作用,引导学生朝着高素质的人才成长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挫折教育几乎一片空白。教育思想的片面化,使得学校教育重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比较,轻情感、意志培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偏离了对学生消极心理的引导,管理过程中也缺少科学的判断和切合实际的对策,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内在引发源难以及时消除,直至产生严重心理挫折。
二、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1.加强教师素质培养和建设。《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要把他们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心理咨询需求。
2.完善心理辅导机制。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建立和完善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适应教育工作机制,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一是要尽快把大学生心理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轨道,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系统地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心理学技术和方法,消除其心理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心理活动室,构建以个别或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为主要形式的心理适应教育网络,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减少心理挫折带来的压力。三是通过访谈调查、心理测试,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建立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档案。对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帮助其恢复心理健康,提高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
(二)加强“三位一体”建设,营造大学生抗挫折的良好氛围
1.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消除可能产生挫折的因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水平的提高。第一,要重视倡导一定的文化理念,对本校多年来形成的人文、科学精神进行认真总结、提炼,用适当方法宣传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践行,建设好院校的精神家园;第二,要深入开展文化建设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提高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
2.宽容学生受挫后的不良行为,为受挫学生提供情绪宣泄安全机制。一个人处于挫折情境时,往往会以紧张的情绪反应来替代理智行为,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自杀行为的发生。只有使这种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恢复理智状态。因此,在学生受挫折后出现异常情绪和过激行为时,学校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帮助他们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以避免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挫折感。高校工作者应当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优势,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开展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倾吐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不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宝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使他们能在一个自由宽松、充满关爱的氛围中日渐成熟,茁壮成长。
3.加强“家校”沟通,提倡共同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胡锦涛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讲道:“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意识有很大随意性和主观性,因此学校要善于组织、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教育影响要趋于一致,力求思想工作的最优效益,从而建立起健全大学生挫折抵抗能力的长效机制。第一,调动班主任的教育力量。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具体管理者,在学习、生活上关心、帮助、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有的放矢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第二,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家庭在学生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比智育作用更大,如果把学生的受挫能力比做卫星,那么家庭教育就好比是助推其上天的火箭。因而班主任要建立学生家庭档案,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互通情况,统一要求,帮助父母改变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及时纠正和解决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和看法,共同发挥教育作用。
(三)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大学生抗挫折的社会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载体,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同祖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在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互动的过程中,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知识远离生产生活等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如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到农村或边远贫穷地区锻炼,让他们亲身体验劳动,感受社会生活的艰辛,在劳动的挫折中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者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让大学生适当参加社区挂职锻炼,到相应岗位实习,使其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名利观、能客观看待成败得失,培养屡败屡战的气概和意志力;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大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其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抗挫折能力。
高校挫折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不断发展挫折教育理论,加强挫折教育实践,从而教会学生如何从容应对挫折,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索、破解、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培养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现代人格与品质。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等.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
[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毛海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G]//李越,霍涌泉.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吴铁鸣.试论挫折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J].教育探索,20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论《爱弥儿》中的教育思想下一篇:近十年来教师素质要求研究述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