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uot;大众化& uot;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2011年,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达到10.2万人,劳动力市场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简单总结了当前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针对当前情况探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
【关键词】:新形势;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98-02
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升级,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不符合社会岗位和需求的要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日益突出。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了 0万,初就业人数占总数的10%,也就是说,仍有198万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内蒙古地区高校毕业生今年也首次突破了10万人,达到10.2万人,内蒙古劳动力市场形势显然是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因此,针对当前情况,总结出我区当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利弊并探索新的模式显得尤为必要。
一、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大学生就业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根据国家未来人事制度宏观改革的趋势,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方向,可归纳为“学校主导型”、“学生自主型”、“用人单位订单型”就业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区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主要依赖“学校主导型”、“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
(一)“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
“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是以学校为主导力量引导大学生就业。在这种模式中,学校的主要职责是内强学生素质,外拓学生就业市场。“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就业的资源和经验相比学生个体要丰富得多,因此,使学生就业选择的路更多,选择的面更宽,更有利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
目前,我区各单位,特别是各高校高度重视,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为促进大学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比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另外,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很多高校,如内蒙古大学、内蒙古交通职业学院等都积极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并且积极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来促进就业。
但是“学校主导型”就业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部分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本身也尚未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而停留在政策性、应急性、个别性的“程序化”阶段。
(二)“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
“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是通过学生自己或者自己的人缘地缘、媒体中介、网络人才市场等渠道联系就业的模式。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设计、规划自己将来的就业目标,根据所设定的目标,加强能力的锻炼,增长才能,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注意收集各种就业信息,根据掌握的信息,依靠自己选择自己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据笔者的观察和调查发现,目前我区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是通过“自主型”就业模式来实现就业的。因为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的骤然增加,学校已经雅力承担学生的就业分配工作,也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严重失衡,用人单位只能本着择优录取的原则来选拔人才。因此,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争取就业岗位。
“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自我定位有很大的益处。因为通过“学生自主型”模式就业的学生,经历了自己的努力和辛苦,感受到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标准,因此,对就业的不易理解更为深刻,会更加珍惜就业机会,从而会更加努力工作。同时找工作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缺陷,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
但“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也有很多弊端,比如,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就业观念陈旧的问题,再加上毕业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还存在信息不畅通,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造成学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且“学生自主型”就业模式中学生也会遇到例如择业的盲从,就业选择的困惑,学生能承受的精力和各种开支的能力有限等很多问题。
(三)“用人单位订单型”就业模式
“用人单位订单型”就业模式是以用人单位“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由用人单位和学校共同参与选拔学生、组织教学、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校企合作培养的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较好地将高等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而且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了用人单位、学校、学生及家长的多赢效果。目前,国家大力提倡高校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合作,推崇“用人单位订单型”就业模式,但是由于这种就业模式周期较长,中间不确定因素较多,这种模式还没有被普遍应用。
二、创新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模式
(一)加强学校的主导作用,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国家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高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且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往往很注重学校的办学教育、课程设置及学生的素质教育等。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区高校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创新就业指导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为高等育人机构,高校不仅要重视素质教育还要重视就业。因为一所大学的就业率往往是这所大学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适当转变教学战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在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就业。目前,一些大学生和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就业观念陈旧,不能正确定位就业形势等问题,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和社会现实不符,特别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反映在就业区域和工作性质上,很多大学生只愿意留在大中城市、政府机关就业而不愿意考虑到更需要他们的基层去就业。这就需要学校的相关部门和工作者积极引导学生,更新其就业观念。另外,学校应主动开拓就业市场。比如考察用人单位,提供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帮助办理就业手续,进行跟踪调查,反馈就业信息等。并且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优化课程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供求双方优势互补,开拓新的就业模式
在人才供求市场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新员工,主要理由是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难以独当一面地展开工作,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才能投入实际工作。而作为供应方的高校则感叹大学生就业难,工作实习锻炼时间短、内容少。因此,针对人才市场供求双方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新特点,如果双方优势互补,开拓新的就业模式,如“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新的模式,也会很好地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目前,我区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忽略实习环节。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将“实习”作为突破口,打通实习―就业的渠道,把单纯的就业协议转变为实习―就业的一揽子协议。学校有关部门可以提前将收集到的用人单位、专业岗位、需求数量等信息传达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条件、兴趣爱好、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习单位。经过针对性很强的实习阶段磨砺,从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人品素养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大大提高就业成功率。而用人单位也可以把一些实习的学生作为本单位的“准员工”来培养,可以更好地提高用人单位员工培训效率。
(三)努力提升大学生自我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大学生经过不断地学习,整合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并使大学生现在及将来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很多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没有针对自身发展一些别人不具备的能力,没有非常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东西,显得相对比较平庸。这样的学生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就业中很难取得优势地位。因此,大学生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为自己的就业做好打算,有意向有重点地早做考虑,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参与严酷的就业竞争奠定厚实的基础。
内蒙古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其高校毕业生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本身拥有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的熏陶使其拥有本民族的独特性格和生活习惯。如蒙古族大学生,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有着极强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尤其是语言驾驭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不仅蒙汉兼通还掌握了如英语、日语等其他外语。因此,他们在就业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竞争力来提高就业效率。
总之,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毕业生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就业形势对高校、政府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应当积极深化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探索新的就业模式,政府、社会也应当拓宽就业渠道,共同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蒙达.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模式探究[J].前沿,2009,(11).
[2]胡党育.大学生就业当中存在的思想问题[J].思想道德教育,2010,(3).
[3]孙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12).
[4]梁倩.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5]祖英利、高琪、于洪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种表现形式[J].法制与社会,2010,(10).
[ ]刘立为.后危机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新探索[J].网络财富,20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下一篇:强化理论武装 创新实践载体 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