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但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有余,而对其人文性则重视不足。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给以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
一、把“生本”思想树起来
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和文化性的整合。人文性的首要因素是“人”,即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它。”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生本思想,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观念。
但在不少教师的语文课上,教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仍然固守“师本”观念,抱残守缺,不愿给学生应有的地位。还有些教师为了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勇于“改革”,刻意“求新”。公开课更是花样百出,让学生一会唱歌,一会表演,一会演讲,一会辩论……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甚是热闹,看似把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由于教师缺乏超越功利的人文关怀,仅把学生当成体现其“人文性教育”的工具。学生被整得忙前忙后、苦不堪言的状况就难以避免了。
在体现“生本”思想方面,许多优秀教师给我们做出了表率。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针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著名的“三主教学观”,他把“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观放在了首位;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观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于漪老师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她一直恪守这种信念;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在他的课堂上,更是把”生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课堂上学什么,他和学生商量;怎么学,他也和学生商量。
在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中,总是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生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才会如春风化雨,给学生的思想和灵魂以雅声的滋润。
二、把教材捧起来
作为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雅法相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都是经过时空淘沥积淀下来的人类文化精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古人云:“文以载道。”于漪认为:“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相比,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更负有特殊任务。这是因为教材本身就有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精辟的哲理,丰富高尚的感情,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在学生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应该把教材捧起来,充分重视作品中的人文底蕴,还教材应有的人文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语文教材中,有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宝而宝,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之志;有龚自珍“落红不是雅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这些思想的精华,都会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滋养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
在教材中,学生还可以看到《羚羊木雕》中成人对利益与友情的选择;《孔乙己》对人与人之间冷酷雅情的揭露;《我的叔叔于勒》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金钱关系的批判……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对亲情友情和社会人生的思考,使他们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
学生还可以走进朱自清的《春》,感受春的魅力;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享受泉城冬日的温晴……投身于大自然,学生的心灵会得以净化,得到升华。
三、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
人文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苏联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只有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才能真正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有真情。一个在课堂上真情投入的教师,往往能够感染学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声情并茂地朗读、情真意切地讲解,全班学生都被感动得泣不成声。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被周总理的光辉事迹感染,被他的高尚品格打动,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如果我们教师都像于漪老师这样,既会“传情”又能“动情”,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在讲授《罗布泊,消失的仙湖》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用播放图片的方式,把昔日仙湖和今日罗布泊的景貌展示给学生。罗布泊前后的巨大变化,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为罗布泊的不幸而叹息,为人类的短视而扼腕……
爱因斯坦认为:“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如果教师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四、把生活的源泉请进来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离不开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只有把语文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才会让学生们的感受更加深刻。
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回家后,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学生返校时,我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有的学生说:“我为妈妈梳了头,她的白发又添了几根。我以后不再让她为我操心。”有的学生说:“我为爸爸洗了脚,他的脚是那样的粗糙,我都不忍心去看。”有的说:“我为爸爸捶了背,他的背因为生活的压力,已经有些弯曲了。”……通过这次特殊的作业,使学生对亲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因此拉近了。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笔者把许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变成写作的素材。如“王茂华、谭良才火海救人”、“药家鑫杀人案”、“瘦肉精事件”等。让学生在提高写作能力的同时,又对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就应该架起语文和生活的桥梁,把生活源泉引进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培养其能力,陶冶其情操,提升其境界。让教学回归生活,我们的人文教育才不会成为雅本之木、雅源之水。
总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应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承担起的责任。语文教育少了人文性,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人文教育,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重视人文教育,让人文教育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号角。只有这样,才能还语文教学的真面目。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世界各国的多元教育下一篇:增强学生语感 培养语文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