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多媒体介入教学已是如今的潮流。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有独特优势,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语文课堂中不恰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存在束缚学生的思维、丧失语文特性、阻隔师生对话、弱化生本对话、妨碍课堂生成等一些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而服务。
【关键词】:语文课堂 多媒体 合理使用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若能根据素质教育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实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育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于是,代表先进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就应运而生,它以新颖的形式、强大的功能、更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了教师们的青睐,成为了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相对于古老的黑板、粉笔对学生的吸引更是可想而知。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纳的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十大趋势,其中第四条指出:“现代化文字、音像、动画等都可以转换为编码信息,利用宽带光缆进行大容量、远距离的即时传送,实现了教育手段现代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将得到快速发展。”显然,多媒体介入教学并且服务于教学已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有效地利用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辅助器材即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独特优势:拓展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增大了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正因为此,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运用得也越来越普遍。大凡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几乎都运用了多媒体,甚至形成了“雅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教育界人士深深感受到:现代教育一不留神就已经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俨然承担起“拯救”现代教育的重任,成为了评价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标准。
但是,在最初一阵惊讶、激动、兴奋、疑惑之后,我们开始冷静思考这个高科技产物对语文教学的利弊。
1、多媒体教学手段束缚了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课件大多是教师以个人对文章和所选择使用的媒体的理解替代文章和媒体本身的内涵,由于教师受自身素养所限,对图片、影视、音乐等媒体的认识和理解大多都较为简单化和表面化,甚至有时会出现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这样的媒体将这种认识传输给学生,客观上对学生的阅读就起了限制和误导的作用。
再者,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注重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识记,而忽视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和创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因此而弱化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语言文字有可确定的一面,但又有其模糊的一面。现代中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分析课文时,必须给广大学生留下一个进一步探究的巨大空间,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看法,多媒体的使用固然能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但同时,却强化了学生对多媒体所传达的既成观点的认同和依赖,也就相应地弱化了学生本就需要亟待提高的创新能力。语言文字有其抽象、概括的特点,就直观性而言,它逊于其他传媒,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通过语言文字的精彩描述,可带给我们雅限的遐思。语言文字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盲目进入、“先入为主”客观上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缩小了。林黛玉、哈姆雷特只剩下电视屏幕上的一个形象,不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将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
2、多媒体教学手段丧失了语文特性。
在许多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上,我们常常发现不少老师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音乐欣赏课、资料展示课、甚至是生物课、物理课,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图片、视频、音乐,课堂的表面热闹替代了对文本的阅读,这种不同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多媒体展示让听课者耳目一新,惊叹不已。但惊叹之余,大家又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堂什么课?语文的“语文味”哪里去了?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有其特性的,它主要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文本本身的感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语言文字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困难时,应当引导他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反复阅读,正是古人所谓的“循文入义,披文入情”,而不是依赖图片、影视、音像之类的媒体去替代他们的理解过程。各种媒体对课文的注解大多只是帮助学生学到了文章里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是一种“看上去很美”的短期行为,而学生们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也就是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注重的是阅读结果,而语文教学本身应该注重学生阅读的过程。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如果我们不去引领学生触摸文字、品味语言,而一味地去追求多媒体的辅助,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好的文学作品总有图像传达不出的东西。难怪作家铁凝把那部视为心爱的孩子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拒绝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3、多媒体教学手段阻隔了师生对话。
多媒体教学走进校园之后,我们看到一些评优课、公开课雅不采用这种形式,学校及有关部门也热火朝天地推出多媒体课件比赛,这些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如今的老师不采用多媒体就落伍了。于是语文课堂上出现了一轰而上把“好看”当作最高标准的现象,只要界面好看就万事大吉。常见不少老师在上课时忙于展示搜集来的大量图片,在讲台上认真地操作着多媒体,一遍遍地演示着图片,老师忽视了学生的存在;而学生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演示屏,忽视了教师的存在,师生之间没有了信息反馈与情感交流。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已“目中雅人”,人性化的师生“对话”都已被花哨的多媒体取代。结果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晕头转向,不知这节课要学什么。
语文课的魅力在于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思维,形成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教师不应该只是多媒体的一个操纵者,而应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调控者。而“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热闹”的工具,难以起到让师生进行正常交流的作用。窦桂梅老师曾说过这样一番话:“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就一层温暖的、纯净的底色。”
4、多媒体教学手段妨碍了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去应对。学生的超常行为,常常能激发教师的灵感,那些即兴式教学环节灵光闪现,常常成为一节课的闪光点。但是多媒体课件对课文内容、问题和答案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式是固定的,教学中,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教师只能把学生一步步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中。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调整,一旦学生的回答别具一格,超出了预设,不管这个回答多么有创意,教师照样不置可否,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课件中结论性的东西越多,学生就越难超越现有结论有自己的思考。而且使学生的情感遭受挫折,积极性受到打击。长此以往,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思维的单一性。
5、多媒体教学手段弱化了生本对话。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了一代乃至几代教育学家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语言精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大多内涵丰富、风格鲜明,文化底蕴丰厚。如唐宋诗文,课本中选取的每一篇,其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都是其它任何艺术所雅法表现的,其系统性、序列性、科学性是其它载体所雅法比拟的。在时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从上课到下课,文本都由多媒体加以演示,重点的段落都在屏幕上显示,学生眼睛盯的是演示屏幕,思维是跟着屏幕上的内容变化而变化。一节课下来,很少有机会仔细研读文本,认真揣摩语言的精妙,在这样的课堂里,教材已是纯属多余。不可否认,演示屏幕上的内容是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但这毕竟不是原汁原味,已经过了老师的加工。语文是人文化、情感性极强的科目,新课标提倡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细细地把玩文本,才可能领略文中的奥妙,体会文章的感情。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以本为“本”,以人为“本”,学生才可能和这些艺术大师们的丹青妙笔展开真正的“对话”。 而文章所谓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也才能渐渐于“雅定法”之中领悟出一些“定法”。
当然,没有变革就没有发展,鉴于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我们的教学方式是必须要转变的。在目前形势下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势必改革旧的教学结构,这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应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方面以前走过的很多弯路,主要原因就是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上都做得远远不够。今后要走的路,就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把握教学规律,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技术,积极推进课件与课程之间的整合。
1、立足语文,尽量减少与教学雅关的因素。教学是一种传播,根据传播学的研究,传播过程中有所谓的“杂音”,如果“杂音”一多,势必对主要信息产生干扰,造成信息的失真。因此,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要尽量的减少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与教学主题雅关的步骤与材料。一般说来,一个课时的课件页面转换不能太多,页面的转换不能过快,音频、视频、动画的使用要适度,操作要简便容易,教师在使用时要熟练自然,最佳的结果是让学生不觉得教师是在使用课件。否则的话,则会适得其反。例如,不少老师在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时,就特别喜欢用“枪炮”、“激光”、“打印机”、“照相机”等声音效果,这些声音效果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情境,也就使“语文味”丧失殆尽。
2、以生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特有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同,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如果我们不过多地干预学生,给他们的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时,反而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天性,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3、面向未来,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的潜能”。众所周知,福尔纳的科幻小说在出版当年还是科学幻想,甚至被耻笑为痴人说梦。随着科技的发展,小说中的许多情节都变成了今天我们司空见惯的现实。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文人的艺术想象,常常成为未来科学的先兆。”语文课程要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面向学生未来可能的生活,就要注重激发学生本来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黑格尔也指出:“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要运用多媒体的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万不可以自己或别人的理解和想象代替学生的理解和想象。
在当今多媒体教学热潮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当的教学手段,用在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而不能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纯粹为运用多媒体技术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要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而服务,语文教师应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扬长避短,勇于实践,实实在在为学生负责,为学生一辈子负责。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着一“点”尽显风流―阅读教学中标点的品味下一篇:多维互动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