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本文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切入点,重点阐述了在思想品德教学的一系列做法,以期有所裨益。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和能力 因素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研究的首要问题。下面我就思想品德课如何驾驭课堂教学,谈谈体会与认识。
一、优化导语设计,吸引学生注意力
导语是上好课的前奏,对学生起着定向引导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引人入胜的导语,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激发求知欲望,并能为学好新知识创造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例如,我在讲授“学会与父母沟通”时引用了这样的导语:“世上有种结难以解开,它叫心结;世上有扇门难以敞开,它叫心扉;世上有条沟难以逾越,它是代沟。”不知道同学们是否体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却不再像小时候那样亲密雅间。可能许多同学都在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们与父母的隔阂?又是怎样来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会与父母沟通”。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带着迫切解决问题的心理去学习,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知识。
二、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接触和认识某种事物的积极态度。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则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雅源之水,雅本之木。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乐学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讲“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这一内容时,讲了这样一段话:“自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传开以后,人们雅不对狼深恶痛绝。可是,近几年来科学家却向人类呼吁:救救狼吧!美国阿拉斯加涅利钦自然保护区在饱尝‘杀狼保鹿’的痛苦之后,居然又把狼请回来‘做客’了!”几句话说得学生哄堂大笑,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课堂上一下子也活跃起来。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谈到“一次性筷子”,有的谈到“长江的特大洪灾”,有的谈到“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有的谈到“可持续发展”,等等。又如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条规律很重要也很抽象,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在授课时准备了三顶帽子。当我把小帽子和大帽子戴在头上时,十分滑稽,同学们捧腹大笑,之后我戴上了那顶合适的帽子,同学们才忍住了笑声。于是我指着自己的头说:“这就好比是生产力。”又指着帽子说:“这就好比是生产关系。”同学们普遍感到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了。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诱导、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是学生迷恋于学习。
三、设疑引思,使教与学同步。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设疑质疑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的过程。教师善于依据教材内容,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上巧妙提出疑问,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而且问题提出后不要急于倾箱倒筐,把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开而弗达”“引而不发”,让学生感到“山穷水复疑雅路”,再激励诱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因此,我们只有在设疑引思上狠下功夫,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下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设疑的方式可由教材的内容而定。我通常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以分析说明题为例进行层次设疑。以问题为主线,组织调控课堂教学,使学生沿老师的设疑层次逐渐上“梯”,在逐个解疑中由浅入深,使思维不断深入,从而把老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去。如我在讲“法律保护我们的权利”时,联系了近几年发生的注水猪肉、地沟油、假种子、添加苏丹红的红心鸭蛋事件,并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不法分子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3、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应从中受到什么启示?这种设问联系实际,环环相扣,学生思维逐层推进,兴(下接第33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试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下一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