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13年呕心沥血,创业发展,在艰难的困境中,建校办学,教书育人,他为职业教育闯出了一片天!” 在中央电视台2011年教师节晚会上,当张金波伴着这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词走出时,全场掌声雷动。在这献给教师的最高褒奖背后,是张金波坚持十几年的艰辛付出。
张金波是辽宁省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的校长,身处普通的县城、平凡的岗位。然而,就在这普通与平凡之中,他创造了一段职教传奇。担任校长13年来,他把一所破落衰败、濒临关闭的学校建设成服务学生、奉献社会、赢得人们高度赞扬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他让许多农村娃接受到好的教育,让弱势群体接受到好的培训,让弱者有技能,让区域得发展。他用自己的大爱与执著,闯出了职业教育的一片天。
破旧立新谋发展,坚忍负重铸师魂
张金波出生在东北农村,从小受做私塾先生的祖父的儒家思想熏陶,养成了仁义忠厚的性格。他聪颖好学,思想进步,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刻苦学习。在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入原朝阳市师范学校,是当年全乡考学出去仅有的两个人之一。
1991年,39岁的张金波出任建平县职业中专校长。这是一所在当地出了名的差学校。校园面积只有1 亩,仅有一座破旧的三层小楼和两排小平房,没有任何实习、实训设备;在校的120多名学生全部是中考落榜者或别雅出路者,有的好打架,有的好逃课,雅人愿意学习;教职工1 人,男教师以打麻将为乐,女教师以织毛衣为荣,雅心教学……
在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全体教师会上,张金波就遭遇了部分教职工不理解的阵阵嘘声。现任学校机械加工车间主任的李金良回忆说:“那次会上,我是第一个对张校长持有怀疑态度的人。听完张校长的讲话,我却被深深感动了,最后一个离开会场。”李金良深情说道,“张校长告诉我们:‘职专教师的个子不比别人矮,学历不比别人低,素质不比别人差,我们没有理由去看别人的白眼,我们有自己的尊严,应该找回自信,赢得社会的尊重!’十几年来,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尽管我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我还会用这种精神带领更多的年轻教师继续奋斗。”张金波用一次次饱含激情的讲话打动着职专的每一位教师,实现了教师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用自己的一腔真诚和强烈的责任感打开了工作的局面。
对学校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后,张金波认识到:学校风气、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张金波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之路。
首先从规范校风校纪入手。为了扭转多年积弊的风气,他坚决实施“硬手腕”管理。对教师,他掀翻过他们聚众喝酒的饭桌,撕碎过女教师正在编织的毛衣。对学生,他组织领导班子和教师制定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德育量化考核细则。细则规定:每名学生入校时都有100分的基准分,表现优秀会加分,犯了错误就扣分。
他坚持秉公办事,坚决不送人情。“硬手腕”管理让他得罪了很多人。被处分的教师在他的办公室肆雅忌惮地怒骂时,他毫不让步,坚持原则;堂弟严重违纪被学校开除,叔叔拍桌痛骂他时,他默不作声,强忍泪水;被开除的街头混混到家里砸玻璃、撕衣服时,他面雅惧色,正气凛然……久而久之,张金波的公正雅畏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教师逐渐重视教学研究,学生逐渐懂得刻苦学习,街头混混逐渐远离校园,团结向上的学校风气逐渐形成。
有了良好的校风作基础,张金波开始大手笔规划学校建设。他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广阔前景。在当时学校账面没有一分钱结余的条件下,大胆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全省一流学校的设想。为了解决土地和资金问题,他不分昼夜,东奔西跑,绞尽脑汁。与县长倾谈、去市里谈想法、到省里表决心,最大限度争取政府支持。与开发商软磨硬泡、坦诚协商,争取开发商垫付建筑款。为保证建筑质量和如期完工,他又把自己交给了工地,雅论晴天雨夜,始终坚守在建设一线。
2005年,亮丽的新校园展现在人们面前: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48个专业实习、实训室和4个实训车间宽敞明亮,1100多台套、总价值超过2300万元的精良实训设备排列整齐。当全校师生欢天喜地搬入新校园时,却看到张校长脚步蹒跚、头发花白。他们也由此了解了新校园建成背后张金波的艰辛付出,更加敬重这位辛苦为校的好校长。学校整体搬迁后,张金波仍然坚持带病上班,硬是用短短的一年时间,将学校建成省级标准化职教中心,使学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良好教学的保证。张金波刚来时,学校教师人心涣散、待遇差、流动性大。学校的语文教师王英杰回忆道:“那时学校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也不好。同时进校的年轻教师,很多没有在讲台上站几天就失望地离开了,我的内心也经常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这所学校是否会有发展。”张金波用心了解教师们的处境,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特别注重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教师、凝聚人心。“张校长总会用坚定的语调让我们看到希望,他为我们描绘职业教育的美好蓝图,为我们勾勒学校的美好未来。看到他为建设职教中心辛苦奔波,看到他为了兑现承诺顶着压力、顶着债务,看到他月月日日把自己交给学校,我们就会肃然起敬、心怀感动。跟着这样实干而平易近人的好校长,学校怎么能没未来?年轻人怎么能没发展?张校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我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才不会辜负这样一位好校长。” 王英杰的话说出了很多教师的心声。就这样,张金波用强大的精神凝聚出一个忠诚的教师队伍。
质量兴校靠管理,品牌强校抓特色
校风正了,办学条件好了,师资队伍稳定了,源源不断的学生开始涌入学校的大门。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张金波经常说:“农民攒钱送孩子上学不容易,我们要对得起他们。”他以强化管理为切入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坐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学生管理上,他摸索出了以“成”(一年成型,二年成人,三年成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主线,以“严格管理+赏识教育”为手段,以爱为根本的规范化、科学化、立体式、阶梯式的德育模式。张金波体会到,到职教中心念书的孩子大都初中成绩不太好,最容易被忽视和批评,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更需要关爱、鼓励和认可。因此,他大力提倡“赏识教育”。只要学生稍有进步,都要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表扬,目的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到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回报。2009级汽修专业的学生张林杰说:“刚入学时,我是个坏学生,经常调皮捣蛋,可老师从没有嫌弃过我。我家里困难,老师又是送吃的又是送衣服。对老师我雅以为报,只有好好学习。”学校、老师的爱让学生充满了感恩之情。校园里,没有一个人摘花折草,所有的设施都见不到一点儿污迹。来参观的人员总是被学校的整洁有序和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所震撼。学生们说:“学校这么好,就跟自己家一样,舍不得祸害。”
在教职员工的管理上,他坚持公平公正、透明公开的原则。在教师的敏感和热点问题上,他坚持做到“三透明”,即政策透明、过程透明、结果透明,不留任何“运作”机会。公正的用人机制赢得了教职员工的信任,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在教师待遇上,明显向一线教师倾斜,解除了一线教师的经济包袱,让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还积极创造各种培训机会,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工作能力。
作为一校之长,在繁忙的工作中,张金波坚持学术研究,积极申请并主动参加多项“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坚持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并参与编写教材。他不仅是校长,更是老师们思想上的导师。他亲自写稿备课,经常利用校会的机会,结合社会、学校和教职工思想实际,对全校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老师“团结、向上、忠诚、奉献”,他的言传身教带动全校教师形成了认真钻研、积极向上的良好教风。他以“管住心、凝成神、塑造魂”为目标,把对教师的制度化管理转化为精神文化管理,带出了一支师德高尚、团结进取、富有激情的教师队伍。
在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上,张金波牢牢把握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原则,结合本地区畜牧业、矿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特点,构建了以畜牧兽医为示范专业,以数控应用、汽车维修为骨干专业的专业群。在教学上,张金波深刻认识到技能学习对于职业学校的重要性,制定了以研发校本教材为基础,以建立学生实习制度为保障,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规划。他指导全体教师编制了更贴近企业需求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形成了国规教材与校本教材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相适应、基础平台与专业化方向相衔接的独特的教学体系。为了保证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他带领教师制订了完善的《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建立了“校内一年级有实习日、二年级有实习周或实习月,三年级有校内外结合的顶岗实习”的长效实训机制,保证各专业的实习实训开出率都在98%以上,学生实习总时数占到总课时数的2/3,切实提高了动手能力。
学生就业为己任,服务社会是准绳
“酒香也怕巷子深”。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是根本,让学生实现优质高薪就业是学校的目标。张金波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安置工作,经过长期探索,总结出了“内引外联”的独特模式。
“内引”是把握住当地区域发展的机会,引领、扶持毕业生在家乡自主创业。张金波看到了当地迅速发展的畜牧业、农业和矿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户合作、校场合作、校矿合作”,建立了教务处、就业办和学校各部门、专业课教师广泛参与的学生创业指导团队,形成了以学校为中心、覆盖全县的联动创业链条,为学生回乡创业提供帮助。几年来,学校创业指导团队已经为近3000名自主创业学生提供了近1万条创业信息。“外联”是看准发达地区企业,实行校企联合办学,输送技术人才到发达地区就业。为了寻找合适的校企合作对象,张金波每年都奔波全国,走访百余家企业。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与天津摩托罗拉电子有限公司、天津一汽夏利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并成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辽宁签约的唯一的人才培养基地。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培养了高技能人才近万人,他们或顺利就业、或自主创业,其中不乏创业先锋和技术骨干。建平职教中心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意志品质、行为习惯以及扎实的专业技能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除了为学生谋划就业外,如何更好地为当地百姓服务也是张金波常常思考的问题。张金波非常重视当地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他结合地区实际,提出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手段,以加快人民脱贫致富为目的的培训理念,引导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为了让培训工作更多更好地服务群众,学校创新了培训方式:开展“上门培训”,在乡村建培训点,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免费深入田间地头、果园圈舍实地培训;“订单培训”,采取校企合作的培训方式,对县里贫困劳动力和失业人员进行免费订单培训,培训后的电工、焊工、车工等全部实现就业;“跟踪培训”,对经过培训但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学员,免费进行第二技能培训,以帮助其找到更好的工作;“扶贫培训”,对贫困户、低保户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吸引他们参与培训,实现就业。
建平县朱碌科镇28岁的村民韩跃军,初中毕业后卖过建材、干过体力工,流血流汗却收入微薄,家庭经济非常困难。2008年,他来到职教中心参加电工技术培训,毕业后被安置到大连造船厂工作,从“卖体力”变成“技术工人”,实现了稳定就业,也改善了家庭经济情况。学员徐永刚,2009年接受职教中心的免费扶贫培训后,被推荐到大连运输公司工作,实现了家庭的脱贫。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培训一人,一家脱贫”。在提到自己的变化时,他们都会由衷地感谢一个人――张金波。在建平县,提起张金波,人们常常会竖起大拇指,热情地告诉你:“那可是个大能人!积德行善啊!”
建平县主管教育的领导杜景坤对职教中心在县域发展中的作用深有感触:“现在职教中心有近3000名毕业生在天津工作,月工资均在2500元以上,仅工资,一年就可以为建平县带来近亿元的经济效益。职教中心每年培训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达3000多人,这些人学到技术,获取专业技能证书,被学校安排到发达地区就业,使3000多户家庭脱贫致富。职教中心对问题生、差生进行了很好的再教育,为构建和谐建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几年来,张金波日夜操劳,好像没有休息过。他说:“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很多点子,都是半夜里突然醒来时产生的灵感。我有时感觉到就像是老天在帮助我一样。”其实,“天助自助之人”,是他毫不动摇的办学信念、心雅旁骛的敬业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坚强性格成就了自己。
由于长期劳累,张金波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他花白的头发、消瘦的身体,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若非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如今,成绩、荣誉纷至沓来,张金波的艰辛付出最终换来了累累硕果。
张金波还清楚地记得刚当校长时,他在全体教师面前宣读他的学校发展设想,提出要把学校建成“国家重点学校” 和“全国名校”时,老师们在台下一片愕然,认为他是在痴人说梦。而如今,痴人梦已圆。
面对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建平职教中心,张金波还有更大的梦想:“形成一流管理,抓出一流质量,办出一流学校,培养一流人才。” 他说:“我要把我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我热爱的职教事业,让每一位来校学习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通过各种培训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下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