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感悟及共同发展。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由此可见,构建新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的师生互动呢?最近,我们观摩了省特级教师李建邡先生开设的一堂高效的师生互动课――《论厄运》。他的课堂民主平等,充满生机活力;他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动态生成;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李老师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我们深受启发。下面拟以李老师执教的《论厄运》为例,谈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互动的基本策略。
一.营造民主氛围
真正的师生互动课应该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雅拘雅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真正的师生互动应该是师生彼此都觉得与对方是平等的。那么,这种前提下,学生尊重教师,但不畏惧教师;教师也不再自认为是一个绝对的权威。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更多的是扮演共同学习者的角色。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长久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性,而应该是一块参与,一起合作,师生都是学习者,学生自己也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这样,学生就敢于说,善于学,调动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师生沟通。
李老师在上新课前就告诉同学,今天给同学们上课,与其说上课,不如说是合作学习。并请同学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师,有怎样的期望。李老师平等亲切的开场白立即激发多位同学主动交流,有的期望“很有趣,易理解,得高分”;有的期望“适当拓展,活跃气氛”;有的期望“深入浅出”;有的期望“轻松愉快,师生互动”。对于同学的回答,李老师当即予以肯定,并适时提出要求,希望同学动脑思,动口讲,动手记。在师生简短的互动中,营造了民主氛围,学生在整堂课上都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李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想方设法营造民主的氛围,老师态度温和,面带微笑,这消除了师生之间的情感隔阂,产生了极强的亲和力。同时,李老师赞许期盼的眼神,发自内心的褒扬以及凝神谛听的表情,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的温婉的气息。
二.鼓励自主质疑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在课内学得生动,而且在离开教师、离开教材、离开课堂的情况下,也能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待质疑,鼓励自主质疑。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质疑是培养师生有效互动的起点。苏霍姆林基曾深刻地指出:教学的特殊性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课堂教学的多边互动,实质上就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巧妙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品格。鼓励自主质疑,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是形成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李老师在教《论厄运》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首先,老师让同学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质疑问难。上课伊始,老师就要求同学们主动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探讨。李老师循循善诱,同学们兴致很高,课堂旋即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主动质疑。有的问“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有的问“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这句话中为什么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可贵。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李老师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先引导学生因境释义。比如讨论“最美的刺绣”这句话的含义时,李老师先引导学生找出理解这句话的钥匙――和“最美的刺绣”这句话密切关联的语句。李老师点拨后,又鼓励同学互相合作,联系上下文来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同学们找到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比喻意义。李老师然后也用诗一样的妙语来启发引导学生:生命之美是在战胜厄运的过程中体现的。雨后的天空最明,受过伤的心最真。经历苦难的人生,才是充实而美的。把这些看作对生命的磨砺,生命便会明丽如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三.注重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中对以往强调的目标预设性、过程计划性、结果规定性的―个重要补充和修正,其实施的过程巧妙,没有任何硬性灌输。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产生灵感,发挥出雅穷的创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新境界。动态生成,追求的是教学的真实自然,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事实上,唯有“动态生成”,才能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性对话,才能让课堂走向灵动。
李老师的语文课堂,完全摈弃了“是不是”“对不对”的唯一答案问题的预设,而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领悟思想情感。问题的设计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并以此为基点,采用开放的、多维的形式精心设置。比如对于《论厄运》一文中具体语句的分析,李老师是这样引导的:本文大量的引用,隽永的比喻,上下句相互映衬的对比,使语言表达富有诗意。请大家选择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加以欣赏。当即有一同学自告奋勇,鉴赏文章的第一句――“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他说:“培根引用的这句名言富有哲理,启示我们要敢于和厄运作斗争。”接着李老师就学生鉴赏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这句话中的“羡慕”和“惊叹”能否互换一下?为什么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然后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因境释义。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用下文的语句“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来解释。然后老师又问:这句话中的“征服”能否换成“抗争”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在学生鉴赏第一句话后灵动生成的,同时又让学生在语言的品味中进一步理解了第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四.引导主动探究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因此,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但它更强调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将过程中的感情、体验作为追求的结果。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探究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们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可见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不再来用过去单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而是开始接受体验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探索学习中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学会创新。
李老师注重构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教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看书、思考、质疑、交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疑。同时也注重拓展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他在教《论厄运》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品味凝炼的语言,体会深沉的哲理,然后在黑板上板书了四个短语: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并引导学生探究:有人用这四个短语评价培根的文章,那么,在这四个方面,哪一方面给你的感受最深?学生经过讨论,重点从“丰富的想象”和“透彻的智慧”这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学生的探究分析,实际上也是对本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
李老师的作业是要求学生自主策划一堂以“直面苦难”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要搞好这样的语文活动,学生必须主动去搜集相关材料,这样就使学生的语文探究活动延伸到了课外,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自主探究,形成互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质疑――研读――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它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学习方式的改进,立足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探究,主动探究,独立探究,从而形成有效互动的氛围。李老师的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鲜活的范例。
潘珍,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语文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下一篇:作文教学评价的点线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