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4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12-3183(2010)-05-0018-03 【摘 要】目的 为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探讨迅速、确切判定菌性感染的更好方法。方法 对血沉(ESR)、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细菌培养等五种方法的临床意义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对菌性感染迅速、确切判断更有临床意义。结论 降钙素原(PCT)必将成为临床菌性感染判断的最佳指标。 【关键词】降钙素原(PCT);菌性感染;最佳指标 当前,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已是一个相当普遍而又严重的社会医疗问题,由此而引起的细菌耐药菌株的增多,耐药速度的加快,不良反应的增多现象日益突出,造成的人身损害和经济损失日趋严重。因此,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是燃眉之急!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有的放矢",这里的"的"就是菌性感染指征,即,只有菌性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物。如此看来,准确、快速、有效地判定菌性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准确、快速、有效地判定菌性感染,就离不开检验。目前,与菌性感染有关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血沉(ESR)检测、血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CRP)检测、降钙素原(PCT)检测及细菌培养等。 1 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1]。 1.1 血沉的原理 在机体正常情况下,血流中的红细胞,因胞膜表面的唾液所具有的负电荷等因素的相互排斥作用,使细胞间距离保持在25nm左右,故红细胞间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当机体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时,致使血浆或红细胞本身发生了改变,则可使血沉发生变化,此时,若进行血沉检测,血沉的变化会提示机体出现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改变,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引起血沉变化的生理或病理症状 1.2.1 血沉变化的生理性增快症状 生理性血沉增快一般包括:妇女月经期血沉略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破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直至分娩后3周逐渐恢复正常,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胎盘剥离、产伤等有关; 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血浆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也常见血沉增快。 1.2.2 血沉变化的病理性增快症状 病理性血沉增快一般包括:细菌性感染,此时,血中急性反应相物质迅速增多,2~3天后即可见血沉增快;此外风湿热、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组织损伤及坏死、贫血、高胆固醇积压症,均可导致血沉增快。 1.3 血沉检测与菌性感染的判断 从上述症状可看出,菌性感染可导致血沉加快,但使血沉加快的因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即使是细菌感染,最快也需要2~3d后才可见血沉加快,所以只通过血沉检测,难以快速、确切判断是否菌性感染,难以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快速、确切的依据。 2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测是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数量及其比值的检测[2]。 2.1 血常规检测的原理 在正常机体情况下,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数量或其比值在一相对固定范围内,当机体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时,细胞数量或其比值会发生变化;这样,使用仪器,经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对各种细胞数量或其比值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在血常规检测数据中,对菌性感染判断提供依据的主要是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情况,一般来说,白细胞正常(或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同时升高,多为阳性菌感染。 2.2 引起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生理或病理症状。 2.2.1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生理症状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生理症状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妊娠、经期、运动、饱餐、寒冷、情绪激动等,很多。 2.2.2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病理症状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病理症状包括:出血、渗血、白血病、手术创伤、烧伤、中毒、各种感染等,也很多。 2.3 血常规检测与菌性感染的判断 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对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的检测非常快速,只要几分钟的时间,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的升高对菌性感染判断也意义非常,这是该项检测的优点;但因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症状很多,特别是在出血、烧伤、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很需要确切判断有雅细菌感染,却由于疾病本身引起的干扰,使得菌性感染难以确切判断。 3 C-反应蛋白(CRP)检测的临床意义[3]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醣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3.1 CRP检测的原理 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