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已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热议的话题,到底是从文章学角度还是从阐释学角度?从作者本位入手还是从文本本位入手?从“形神关系”切入,还是从“细节”、“选材”、“结构”、“形象”、“语言”等角度切入?人们一时莫衷一是。为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提高散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由高一备课组的两位教师各自独立备课,执教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研究散文教学如何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下面把这次研究活动的过程和一些初步的想法作一阐述,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先概述一下两位老师的教学思路。第一位老师在简介老舍的生平经历后,导入《想北平》。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标题的“想”能否换成“写”,初步感知作者对北平的深爱之情。接着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爱”,又是运用什么手法写的。最后让学生选择有特色的语句进行品味,感知本文京味十足而又充满浓郁抒情味的语言特点。第二位老师先从老舍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满含激情地导入课文。接着整体把握文本: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或“说北平”?通过朗读讨论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平的感情。然后围绕文本对话栏中的三个旁批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明白老舍在比较中突出爱,在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的独特表达方式。教师再引入学生课前质疑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让学生朗读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品味情感,并用一两句话概括漂泊的旅人深沉的乡思。
下面作简单评述。第一位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整个课堂环环相扣,既有学生的朗读,又有问题的探讨。但由于学生对这样一篇语言看似明白如话、感情直接明了的文章,难以真正喜欢,教师又没能充分了解学情和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加上整体设计死死捆住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堂气氛异常沉闷,学生兴趣索然。第二位老师在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则比较成功,课文导入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题目的辨析达到了整体感知文本的目的。然后围绕文本对话栏中的三个旁批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他人对话,突破难点――在比较中突出爱,在近乎琐碎的日常事物中流淌爱意。特别可贵的是他能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入学生课前质疑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课堂讨论热烈,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由此可见,语文课文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课程资源,它给我们教师留有很大的开发和重组空间。同一篇散文,在不同的教师的课堂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笔者认为,一篇散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而合宜的教学内容必须多维聚焦才能确定。
一.确定散文教学内容须立足学生的需求
《想北平》一文内容与老北京有关。学生对北京的风土人情都有一些了解,理解起来隔阂并不大。而对于作者老舍先生,虽学过他的一些作品,但了解并不多;特别是由于写作年代久远,学生不了解写作的背景情况。所以在学习文本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以上几位老师虽然都做了些补充,但还很不够。另外,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有些语文知识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只要点到为止,就不需要讲了,比如“首尾呼应”等。
所以,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体现自己的个性特长,还需正确处理个人爱好与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即老师教的,就是学生不喜欢、读不懂、读不好的地方。”[1]教师应尊重不同个体的学情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作适度取舍,使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及学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像上面第二位老师能引入学生课前质疑的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事实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学情而确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主动地学,语文素养就容易得到提高。
二.确定散文教学内容要依据散文的体式
不少老师觉得老舍先生的《想北平》的确是篇好文章,但是问他具体好在哪里,又往往说不出。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北平》的文体与语言特点不是很明显,致使它的语文教学价值难以确定。有学者把这类散文称作“非典型散文”[2],初读这类文章,人们会觉得这类文章既缺乏一种一以贯之、逐层推进的明确线索,又看不出文章里突出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结尾也没有让人去体会其深刻的言外之意。从文体上看,“想北平”这类题目应该属于抒情散文,但是,它又不是一般抒情散文,它的主旨太明了。要解读这类文章主旨较明确但形式不太鲜明的文章,我们不妨用“逆推法”,即由文章的表达目的来推测表达手段,进而发现文章特点。作者要写一篇怀念北平的文章,那么怎样来选材构思呢?老舍觉得很难,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平的种种好处。于是,他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抛开一切华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描画心中的北平。像北平这样历史悠久的都城,可写的地方很多,他却把笔伸向了最寻常人家的院子、墙根,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中、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作家,他要用这些舒缓而质朴的文字,表达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故土娴雅而热烈的情怀。至此,《想北平》这篇文章的主旨、材料、语言,就统一到一起了。文章解读到这里,教学价值也就找到了――老舍用“京味儿”浓郁、纯朴简洁却内蕴丰厚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手法,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
所以,教师对散文文本的解读,要依据散文体式的特性。如果散文教学不顾体式,一味采用“整体感知”、“重点段分析”等文本解读方式,就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散文的体式是什么呢?郁达夫说过:“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往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3]具体到一篇特定的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不妨参考王荣生教授提出的三条路径: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和语法章法;二是作者的所见所闻及其个性化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及其独特的情感认知。[4]当然,在选文功能相异的情况下,也可能有所变通,那就应再作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加切合教学实际。
三.确定散文教学内容还需紧扣语文课程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所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紧扣课程目标。由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材编者选编的教材,因此教师要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使自己站在一个审视教材的角度,从而使预设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然而教材编写意图往往是隐蔽的,需要教师去发掘所选文本的教学价值,并能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指向语文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想北平》属于苏教版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因此《想北平》一文的教学,要着眼于让学生领会漂泊的游子对故乡深沉的爱恋,剖析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感情。教法上应该着重进行朗读感悟、评点品味等多种方式的文本研习。而编者设计的对话栏,意图很明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并指导学生交流评点,让他们和作者、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同时应该设计表情朗读活动,加强朗读指导。反观我们两位老师的教学,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虽也程度不同地注意到了语文课程目标,但是对专题教学内容缺少研究,以致把评点这种重要的文本研习方式的学习给疏忽了。
由此看来,不同的文本体式内在地规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学情又外在地制约着教学内容,但不管是文本体式还是不同的学情,它们都需指向语文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所以一般来讲,从学情、文本体式以及语文课程目标这三个向度考虑的聚焦点才是一篇散文适宜的教学内容,合宜的教学内容必须多维聚焦才能确定。当然,多维聚焦下的教学内容设计,意味着一篇课文要有所舍弃,但如果我们着眼于课堂效率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语文习惯的养成,那么,多维聚焦就应当是我们努力追求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 《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
[2]郑桂华《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语文学习》 2008年第5期。
[3]郁达夫《中国新闻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4]王荣生《根据学情安排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9年第12期。
毛惠康,吴伟昌,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雅锡。本文编校:左晓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一篇:主题组元教材单篇文本教学要有专题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