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主题为中心,围绕同一个话题,以不同角度的互补把不同文体的文本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模块;把几个主题相勾连的几个模块组合在一起,这就是专题。小模块加大专题,这就是主题组元教材的编排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这种主题组元方式,要求教学时对教材的把握要有模块意识、专题意识,不能孤立、割裂文本的专题情境。因为专题中几个模块的内容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内容相对呈纵向递进这种逻辑顺序,它们联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果割裂,教师的教学视野要受到很大局限,对教材的理解深度和高度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如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两个模块:
第一模块“漂泊的旅人”(《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这一模块是一个感性层面,突出“家”的情感内涵:人想家,旅人思念故乡。文本抒发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有哀伤,有痛苦,有悲凉,也有欢乐。
第二模块“乡关何处”(《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这一模块是一个理性层面,突出“家”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内涵:人为什么要思念故乡。文本表达的是:故乡、家园是人成长的精神滋养,是人的生活证据,是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如果家都没有了,人也会是虚雅的。
这个专题的选材指向是“人与社会(故乡)”,两个模块的编排显然是按照由感性到理性这一逻辑顺序,表达方式也是由叙事抒情到叙事议论。如果弃专题内涵进行单篇文本教学,对专题的编排意图把握和对教材应有的理解深度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再如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这个模块的内容是最浅的感性层面,写作意图是:自然是美的。自然美有江南的柔美,有塞北的壮美。雅论是江南的冬景,还是塞北的落日,美是一种意境,美是一种心情,美是一种情调,美是一种感叹,美是一种永恒。
第二模块“感悟自然”(《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个模块相对于前一个模块已经上升到感悟层面:苏轼在赤壁把贬谪之苦消遣在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之中;柳宗元在永州西山把贬谪之恨消化于观景探险之中。这一模块的写作感悟是:美是一种心理宽慰,是一种感情寄托,美是一种人生态度的洒脱、超脱。
第三模块“湖山沉思”(《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上,第三个模块再进一步,到了理性思考的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赋予人类的是美,是喜悦,是闲适,“自然的庄严、纯洁可以洗净现代繁华大街上的污浊和引擎上的油腻”――人离不开自然;另一方面,人类给予自然的却是雅度的索取和不顾后果的伤害,人类最终将会失去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从而警醒人们:要与自然共融共生,不要破坏自然。
由感性到感悟再到深思,把“人与自然”这个选材向度用三个模块以立体呈现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编排成一个逻辑清晰的专题,教学时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单篇文本教学就没有了主题指向归属。
所以,主题组元教材单篇文本教学要有专题意识,不要割裂文本的专题情境。有效方法有两种:
一是以模块内涵引领单篇文本教学。一个有效的做法是把模块内涵作为单篇文本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模块内涵作为学生的探究话题,来引发学生对专题统领下的教材进行纵向探究思考。这种方法便于使单篇文本的教学指向集中,不分散,不割裂。
如必修二“总借俊眼传出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模块,其模块内涵是“俊眼”,教学时就可以借助主题中关键词“俊眼”来作为教学活动的引领切入:文本中的“俊眼”是谁?“俊眼”传出来的是什么?
如必修二“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这一模块,其模块内涵是“花”、“世界”,可以这样引领切入:“花”指谁?“一花”如何能表现出“一个世界”?
如必修三“颂歌的变奏”(《发现》《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这一模块,模块内涵是“变奏”。“变奏”形式表现明显:军阀混战、腥风血雨的祖国,悲哀宝郁的祖国,贫穷布满伤痕的祖国,把自己赶出去的祖国,反而让人爱得更加深沉!这一模块就可以这样切入:诗中的“变奏”是什么意思?这种“变奏”如何能更深入地体现出“颂歌”?
二是以专题内涵引领单篇文本教学。一个有效的的做法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一个问题作为教学凭借,完成单篇文本到专题内涵的有效链接。即围绕文本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专题内涵链接,而这个问题来源于单篇文本,但最终落脚点却是指向专题内涵,目的在于由此及彼,实现对接。这是保证主题组元教材单篇教学不跑偏的基本方法。
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教师们在单篇文本教学时,常常表现为专题内涵指向不准,原因是教师自己的文本理解常常不自觉地脱离专题内涵,教师对专题内涵的纲领性认识不强,致使教师的单篇文本教学与教材编写的专题意图出现分裂。
有这样一个反例:2008年江苏优质课评选,一教师教《辛德勒名单》,教师这样组织教学内容:名片简介――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文脉梳理,内容整体把握――具体概括各层次的内容(惨景触动辛德勒的心灵,决定救犹太人;逐步展开营救活动;拟名单;被救人回到故乡;出现意外,最后成功)。问题分析:⑴哪些语句表现了辛德勒内心怎样的挣扎?⑵围绕这份名单,辛德勒在拟定和操作的过程中分别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文本拓展:⑴高斯人物形象分析;⑵播放片尾被救人祭奠辛德勒的电影画面,如果你也在祭奠辛德勒的行列中,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环节的设置看似行云流水,其实偏离了文本主题和专题内涵。此文是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人性在复苏”这一模块。模块内涵很明确:人性在复苏!节选部分的主题是通过两个人物在战争中的人性对比,凸显的是战争与人性。文中有四个戏剧冲突:一是辛德勒与高斯的冲突,这是重要冲突,二者强烈对比,一个正义战胜邪恶,完成自我救赎;一个邪恶战胜正义,人性雅法完成其丑陋灵魂的洗礼。二是辛德勒与将军的冲突,辛德勒用昂贵的钻石击败对方,暴露的是将军的贪婪,只有钱财,没有人性。三是辛德勒与伊特兹哈克的冲突,伊特兹哈克以默默帮助犹太人的行为唤醒了辛德勒人性的复苏,让辛德勒找回了善良、坚忍和真情。四是辛德勒与自己的冲突,这是最为本质的冲突,从声色犬马的富商生活中苏醒,“辛德勒名单”的打造过程不仅仅淋漓展示了辛德勒人性复苏后的善举,还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他内心深处财富、邪恶和正义之间的博弈。辛德勒在正义与邪恶博弈的过程中升华了人性中的普世价值,用内省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拷问,用挽救生命去挽救自己、挽救世界。这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扣住文本主题和专题内涵,教学仅停留在人物形象的写作刻画上,没有深入挖掘戏剧冲突,没有上升到“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内涵。此文教学主要的不是罗列辛德勒遇到的困难,也不是对高斯这种人大加攻伐,从而揭露战争的罪恶,也不是一味地对辛德勒进行歌颂和褒奖,而是反思战争,反思战争中的人性复苏。为此,我们在教《辛德勒名单》一文时,可以在文本主题和专题内涵之间给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导引:战争中两个刽子手,为什么一个能从兽性中解脱出来,另一个不能呢?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再教《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进行链接:“一滴水”指什么?“一滴眼泪”又是什么?一滴水为什么能换来一滴眼泪?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可以这样设计思考问题来链接“祖国土――颂歌的变奏”这一专题内涵:舒婷笔下的祖国贫穷、落后,为什么反让舒婷更加爱得深沉?教《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探究思考题来链接“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这一专题内涵:孟子经世济民的方略是什么?他的经世济民的方略最终会不会被采用?为什么?
我们再看一个正例:2008江苏优质课评选一等奖,一教师教《品质》一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这样设计:整体感知(教师设置阅读思考: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简介概括)――质疑探微(教师通过学生的阅读发现和质疑,整合几个思考问题:①靴子的本质是什么?②小说多处说到了橱窗中的靴子,有何用意?③为什么格斯拉兄弟做的是最好的靴子,但生意却很清淡?④小说最后一句再次强调“他做了最好的靴子”,到底是何用意?)――心灵对话(思考问题:他为什么执着一念,不转变观念,一直到穷困潦倒到死,这样做值得吗?引导学生争执讨论“值”与“不值”,在于引导学生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去肯定真善美等美好的品质)――聆听大师(以几位文学大师的精彩哲言启发学生进一步感悟真善美)----延伸拓展(思考问题: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请体悟小说主旨,发挥想象,以格斯拉的身份给现代人写一段忠告。目的是要学生理解如何在追求华丽的环境、社会保持一颗坚守的心)。
从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看,教师组织教学始终指向文本主题“底层的光芒”和专题内涵“号角,为你长鸣”,教学目标集中,教学效果突出。
孟凡军,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邳州。本文编校:左晓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须多维聚焦下一篇:语文理想主义者的心路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