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阅读教学摭拾

[复制链接]
查看: 738|回复: 3

5万

主题

8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9561
发表于 2020-7-11 11: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选两篇课文来谈,一篇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篇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我想通过《我与地坛》的案例,和各位探讨怎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一上学期的一篇课文(指课改前的版本),这个单元的前两课,一是《荷塘月色》,一是《我的空中楼阁》,一篇语言优美,一篇意境朦胧,两文都形象鲜明,主旨也不难理解,学生读起来障碍不大,但《我与地坛》则不同了,文章的意蕴深厚(有的地方可以说深奥难懂),语言富含哲理,高一的学生读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这样一篇课文,怎样来教呢?我开始设计了一个方案,即由教师来讲读,选出我认为重要的和难懂的段落来为学生逐点讲解,这个方案肯定可以面面俱到,把我个人的理解都塞给学生,但我一直犹豫不决,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方案,主要是担心这篇课文太长,恐怕学生耐不住性子来听我的讲解,结果会费力不讨好(可能我们许多课文的教学都是费力不讨好的),但是我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来。于是,我让同学们自己先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段都可以提),结果汇总上来有几十条,合并同类项还有二十余条,可见此文的阅读确实有难度,难道一条一条地给学生解答吗?不妨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疑问,说明他们愿意读这篇他们认为深奥的文章,说明他们的阅读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于是,我干脆改变教学策略,由教师讲改为由学生讲。首先,让学生就这些问题分组讨论,要求:所有的答案一定要有文本依据,讨论的结果由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在这个讨论式的阅读过程中,同学们有意见一致的兴奋,也有看法不同的交锋,课堂氛围十分热烈,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给予恰当的评点和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并让这思路提升成为一种方式,他们以后便会使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课文第一部分第五自然段最后有一句话“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许多学生觉得这句话不好理解,讨论后有同学说:“‘荒芜’是因为这园子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说它‘不衰败’,是因为作者看见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弱小的生命都有滋有味地活着,有情有趣地忙着。还有那‘高歌的雨燕’、‘镇静的古柏’、‘草木和泥土的味道’都给人以鼓舞和启迪,所以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个精彩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这时,我就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首先,分解这句话,找出它的关键词,它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荒芜”,一个是“不衰败”,这两个词使得这句话充满矛盾,造成理解困难,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要在文中找到这两个词的注脚(有关的描写),这个关键点解决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经点拨,同学们豁然明了。同学们掌握了这一类问题的解读方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阅读的能力。课文的第二部分写“我与母亲”,它不像第一部分探讨人生、探讨生命那么深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而且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共鸣。基于这一点,我便因势利导,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从文本中认识和了解史铁生的母亲。作者那深情的叙述、情景交融的描写、发自内心的议论,深深地打动了大家,有的同学甚至读到泪下。读完后我要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想,大家的发言十分踊跃,因为此时的他们心里有满满的体会要与大家分享。我又开掘一步,让学生讲讲所知道的关于母亲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有许多,每一个都触动着孩子们年轻的心。此时我在黑板上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十四个大大的字,同学们表情凝重,课堂十分安静。我想,他们一定在内心体味着这句话深刻的涵义。教完这一课后,我写下了这样的教后记:我虽然这样备了课(指我原先的教学方案),但我并没有这样教。而是让学生读书、质疑、分组讨论、再读书来回答问题。学生的潜力是雅穷的,做老师的应在开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上下功夫,以激发出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质疑法正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这篇难懂的课文,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我也听得兴趣盎然。而且我和学生都在阅读中得到成长。当然,这只是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之一,还有其他一些好方法。比如,了解作者身世法,运用诗歌对联导入法,先读结尾引入法等。
   再来谈谈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它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第三册上。
   这篇散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他笔下的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寂寞;像一首歌,宝伤而苍凉。文章的写作时代离我们学生太远,文中所表达的感情离我们学生也有点远(不易理解),文字的风格离我们学生还是有点远(不熟悉,不好懂)。这样的散文怎么教给学生读呢?我还是颇费了些心思的。我让学生先读一读,读完后谈谈整体的感受。读第一遍,学生说:不知道他想写什么?我说,文章题目不是说了嘛,“故都的秋”啊!学生说,可是他还写了好些别的:比如南国的秋,比如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感觉等等。我说:散文的特点不就是“散”嘛。请同学们再读一遍,专意看关于“故都的秋”的描写,其余的都撇开。这个阅读要求提的十分明确、十分具体,学生读起来目的性就很强了,一会儿就找到了许多故都秋景的描写,归纳为:碧绿的天色,槐树下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秋蝉的残声,忽来忽去的秋雨,淡绿微黄的秋枣。看出一篇文章写了什么,并不算困难,这只是阅读的浅层次的要求,老师的任务应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深入下去。于是我再发一问:北国的秋景肯定不止作者所写的这些,那他为什么单选了这些来写呢?学生三读此文,有的同学说:这些景才是作者心中特有的“故都的秋”;有的说:这些景具有代表性;有的说:作者在最后用比喻说北国的秋如同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它特别强烈、有味、耐看。再发一问:那作者在第三段开头曾提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也是故都的秋景。作者为什么只是提一下,而不去着力描写呢?学生思考后说:那些都是著名的景点,在南方时自然很容易想起,但作者最有感触的、体会最深的并不是这些景点,而是北国秋的那种清、静和悲凉的韵味。师:回答太好了。作者所选取的正是北国那些具有“清、静、悲凉”特点的景色来写的,这也正是郁达夫恋着爱着专程“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来体味的北平的秋啊!这里可以引导一句,作者选什么素材来写是和他想表现思想感情或主题中心分不开的,同学们写作时也应如此啊。再问:回到开头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作者只要集中地写了他所喜爱的北国的秋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写南国的秋?为什么还要写中国的文人学士、外国的诗人对秋的特别情感呢?对第一个问题,此时学生已完全明白,作者写南国的秋的用意是为了反衬北国之秋的特点。而作者为什么写中外文人们对秋的感情,学生们还不太明白。我问:去掉这一段可不可以?生答:似乎可以。师:你们回答得不肯定,用了“似乎”一词,那就是觉得写了它还是有作用的,大家仔细想想作用是什么?大家讨论后明确:这一段并没有描写秋景秋色,而是一段议秋的文字,这一段对于秋的讨论,加深了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说明了不但是“我”,古今中外的文人诗人们对秋都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只是“我”更钟情于“北国的秋”罢了。原来,这些散文大家是不会随意地多写一段文字的啊!到此,这篇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我又加上一问,作者是怎么把这些景物――秋色、秋声、秋雨、秋果组织在一起的呢?我让同学们找一下连接的词语,这个要求使同学们能够注意到语言运用上的问题,能细心地揣摩文章的细微之处。他们发现了第三段写秋色,第四、五段写秋声,第六至十段写秋雨,第十一段写秋果,作者是用一些关联词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就是在一家院子里住着就可以享用秋色”、“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来的点缀,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还有秋雨哩”、“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这里面的“就是”、“也是”、“更是”、“还有”、“也是”等词,看上去是作者随手写来,其实细细品味,这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啊,他是在用这样的语言引导着我们顺着他的眼光、他的思绪一点一点地感受到他所喜爱所钟情的“故都的秋”啊!他眼里的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秋,并不在陶然亭、钓鱼台,也不在西山和玉泉,而在每座低矮的房屋内外,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在高高的天空里,在阵阵秋雨过后人们的谈话里。
   这很像是个谈话式的阅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平等的谈话、共同的探讨,把这种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方法不露痕迹地教给了学生。
   我认为,通过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把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的教学方法,虽不是什么新鲜的教学模式,但却是较为有效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教学方法。
  
   温鹤云,湖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湖北襄阳。本文编校:老 猛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命题
下一篇:语文教师需要更新哪些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0028
发表于 2020-7-11 11: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优质论文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558

帖子

533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38
发表于 2022-3-13 16: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大广东开放大学形考作业可以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92

帖子

54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02
发表于 2022-3-13 21: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医科大学作业有答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