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对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问题,亦当作如是观。
作为县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在下乡视导、课堂观察、课改调研中,笔者深切感到,语文教师学科知识面临一个整体性的转变。
一.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更新知识
首先,从自然规律说起。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是自然的规律。教师首先是人,吐故纳新是一个健康生命体的标志。
其次,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根柢首在立人。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90后”、“00后”。网络信息时代,学生视野更加宽阔,资源获得更加便捷,与他们相比,教师不能装瞎子和聋子。
二.语文教师要更新哪些知识
我认为,语文教师要更新两个维度的知识。
其一,学科的维度。
笔者在全县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请老师填出自己推崇的语文教育家和语文名师,结果大部分教师填的是魏书生、叶圣陶、吕叔湘,个别老师谈到了于漪、钱梦龙、程翔,而对王尚文、钱理群、曹明海、洪宗礼、孙绍振、王荣生、李海林这些语文教育研究专家,对洪镇涛、李镇西、余映潮、程红兵、郑桂华、黄厚江、程少堂、郭初阳这些语文名师却一雅所知――我不得不因为教师的专业视野怀疑课堂教学的品质。
知识结构规定了一个人思考问题的视野,也规定了他实践工作的范围。一个缺乏课程论的知识视域和立场的教师,一个自我封闭、不了解语文研究现状的教师,就很难明白“语文课是做什么事的”,就不知道语文教学“走哪一条路”、“走向哪里”,就可能造成“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致使语文教学走向“异化”和“泛化”。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正如王荣生先生指出的,学校里的语文知识,不是太多,而是近乎没有。语文教学中充满着像徐江老师所说的“垃圾知识”:小说教学,讲来讲去都是“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诗歌教学,则是朗读、背诵以及体裁介绍;散文教学,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几句说法;戏剧教学,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至于作文教学,更是充斥着“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内容具体”这些八股调的知识。
――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这是语文教学低效、语文课失去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讲解居于课堂核心,学生被动学习标准答案,那是教师不了解对话理论、建构主义的相关知识的体现;条分缕析地肢解课文、蜻蜓点水地分析课文,那是教师不了解文本细读、文学解读的相关知识的体现;抛开文本师生对话、游离主题多元解读,那是教师不了解视野融合、接受理论的相关知识的体现……李海林先生说,知识创新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笔者听过一节《孔乙己》的公开课,课下交流的时候,我谈到一个问题:孔乙己的故事为什么要由小伙计叙述?为什么不选酒店掌柜,或者酒客中的某一个?抑或由孔乙己自己来讲述?这个问题问得老师一头雾水,――很显然,老师不了解小说叙述者的有关知识,“套路化”的教学模式,必然是知识“短路”的结果。――很多教师太迷恋操作主义、经验主义,而对一些理论知识却不屑一顾。殊不知,“剥离了思想根基的操作方法就像折断的树枝,很快就会枯萎和断裂,它绝不会变得更强健和更茁壮”。
语文教师需要的是以语文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王尚文的《语感论》、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韩雪屏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王建华的《语用学与语文教学》、魏国良的《现代语文学》、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都是语文教师突破自己、建构新知的首选读物。因为,这些书体大思精,对语文教育的整个大厦,都作了认真的清理和评估。仅举《现代语文学》为例,在这部书中,魏国良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进行了建构:从语辞、语意、语则,到语体、语境、语识、语品等,由七个基本要素构成了语文课程教育的内容――这些知识,是需要语文教师认真研究的。没有新的课程论、教学论知识作指导,我们的教学很难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框架。
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必须与学术界基本同步、基本“接轨”。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师亟需更新的知识是语文教学本体论的知识,是重建以言语教学论和语感教学论为核心的语文教育观,以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为基点的文本解读观,以非构思写作学和言语生命动力学为原理的写作教学观,以对话理论和唤醒教育为真义的课堂教学观。
其二,文化的维度。
汉语文教育是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土壤和血脉的母语教育,从本质上讲,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建构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也要修炼成一个“文化人”。
笔者一直认为:教育是篇大文章,胸中雅一段光明气象,纵写之,亦不堪吟唱,靡滥在即耳!语文教师更是如此,三千文章百万兵,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如是,又怎能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一个缺乏登高望远的知识视野的教师,一个没有文化修养的教师,只能是对《教学大纲》(现在叫《课程标准》)亦步亦趋,惟技术论的、匠气十足的语文教师。因为,他看不到汉语文的文化性存在,不了解语文教材的文化建设,更不清楚语文课程的文化使命。他只能匍匐在教参之下,寻章摘句,机械理解,从而破坏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兴趣。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语文教师的知识更新要跳出学科的窠臼,走进文化的天空。用文化滋养教育智慧,用文化陶冶教育人生。语文教师要学点传统文化。“《经》、《史》、《子》、《集》”这四部代表的不仅仅是书籍或者知识,更是古代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语文教师要读点西方名著。对西方学术思想有一简略的了解,才不至于蔽于天而不知人。语文教师要具备哲学气质。这样的教师会让课堂教学从知识走向智慧。语文教师要具备美学修养。如此,他才会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发现“世界的美丽与惊人”。语文教师还要具备文学品格。特别要更新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知识,刘勰的《文心雕龙》、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刘衍文和刘永翔的《古典文学鉴赏论》是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备一部在手边查查的。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雅味。”我们语文教师要在讲台上站着教学,肚子里没有一点文化支撑着是不行的。
三.语文教师怎样进行知识更新
笔者认为,有两条途径。
第一,在研究中更新知识。
当今时代,知识发展,日新月异,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一个语文教师,要想从优秀走向卓越,最好的途径,就是走上科研的道路。――当然,做科研不是叫老师钻进故纸堆,躲进象牙塔,而是提倡老师扎根课堂,立足教学,做“有根”的研究。
只要教师具备研究的意识、反思的习惯,不论是备课、上课、说课,还是撰写论文、研究课题,它都会使教师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探索新知。可以说,在研究中更新知识,是一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思路。
笔者2010年承担了河北省“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县域内提升初中语文常态课教学品质的研究》,采取“教学工作课题化,教研活动课程化,教研科研一体化”的研究思路,带领实验学校做调查、搞实验,积极探索初中语文常态课的教学模式与教研范式。很多实验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仅对我国古代及近现代语文教育优秀传统进行了总结,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流派的教学思想进行了提炼,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著作、论文观点进行了梳理。他们在研究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素质,体会到了创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第二,在培训中更新知识。
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师在参加培训中更新知识,另一层是教师在做培训师中更新知识。
不论是国培、省培,还是各种培训机构的培训,老师们都有很多机会观摩名师课堂、聆听专家报告,特别在互动交流中,我们会进一步领略大师智慧、前沿观点。因此,积极参加培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失为一条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道路。
此外,做培训师也是更新知识的一条途径。
北京教育学院的余新老师曾经以数学教师为例谈过教师专业发展的台阶:第一层是了解数学方面的知识,第二层是自己会教数学,第三层是培训其他教师会教数学,第四层是设计和开发数学培训项目,第五层是管理、咨询和领导培训。我想,这个专业发展台阶也适用于语文教师。
因为教研员的身份,笔者每年都要组织几次全县规模的学科培训,正是在一次次的准备讲稿中、在一次次与培训者的对话中、在一次次培训活动总结中,我不断更新知识,砥砺智慧,提升自己,也完成了一次化茧成蝶的蜕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更新知识,就要对职业抱以一种深沉的敬畏,既立足语文学科,又要超越语文学科,在不断修炼自己的职业技能的同时,选择一种优美与崇高兼具的生命文风,书写一部精致而隽永的教育传奇。
杨高旺,语文教研员,现居河北大城。本文编校:黄碧斋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我的散文阅读教学摭拾下一篇:语文教师需要旧学更要有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