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呢?在我看来,多角度创设语文阅读教学艺术至关重要。
一、渲染阅读教学的艺术氛围
阅读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创设与所教学的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营造课堂阅读教学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体验领会课文的同时,获得艺术感染得到美的感受。在教《三峡》一课时,课前播放《长江之歌》音乐及长江山峡的风光辑录片,用激昂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把学生引到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它那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哦山峦引导学生欣赏课文,揣摩妙点,感受课文中的优美画面,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语文学习仅凭课内的几十篇课文的学习是不够的,需要课外广泛涉取,拓宽视野,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优秀数目,供学生课外选读,定期举办阅读交流会,在同学之间交流读书心得,在每周的教学课时中抽出一课时进行文学作品鉴赏、评析引领学生阅读经典课文,品评中外名著,吟咏诗歌;开展语文小课堂,让学生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典故、诗歌、格言、警句等,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展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出不同的感受,如:文学能陶冶人情操,可以感受到其中栩栩如生人物形象,不会忘记《红岩》里江姐的坚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的顽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水浒》中的鲁智深的嫉恶如仇。这样做的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在课堂内外初步形成了“与书同伴”、“与书为友”的良好读书风尚,同时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生活中用到的语文知识非常多,教师要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课文,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和传播功能。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文,感到语文的有用,在生活中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自编手抄报和黑板报,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写借条、假条、倡议书、招领启事等。这有利于学生愉快活泼地学习,并实现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讲究语言的运用艺术,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典范,对学生在语言的应用和修养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终身受用。
四、尊重学生差异,树立阅读自信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雅从下手,时间长了就会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太多考虑就能回答出来,这时对他们而言也没有成功的喜悦同样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设置提出问题要在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阅读的自信,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五、强化“读”的训练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课堂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支配,多是带领学生就课文就行分析讨论,如分析句子,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概括写作特点等。这样的课堂,教师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书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金口未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多练,自己少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把书读好,再学习课文时,时常采用同学们自己喜欢阅读的方式读课文,用“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交流自学成果”这一过程,指导学生用心去读,读悟相融,然后通过发问,同学们都能找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总之,要多角度创设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能够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并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做人道理,感受课文中生动的想象,优美的语言,使之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中小学新任教师职业素养现状分析下一篇:利用项目教学讲授电视机的原理与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