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就如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经学家看见淫,道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语)西方谚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古人也有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雅达诂”的说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总之,对文本解读必会产生“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我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发扬民主教学,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要想让学生在多元解读文本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恒定化,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我曾经在课上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还记得在教古文《于园》时,有位学生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雅憾矣。”提出了疑问,“这句话是讲的假山还是于园呢?”这位学生在课上举手对我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看了下教参,教参上是说指于园,于是自己也毫思索地答到:“当然是于园了。”“可我觉得应该是假山,并且有我的理由……”“老师说是就是了,你用不着多想,坐下!”我看到那位学生很委屈的坐下了,事后我想想觉得自己太偏激了,对于他提的问题我课下也进行了思考,没想到这位学生提的问题也有许多知名教师对教参提出了疑义,而且还一致同意是写假山的,我顿时心里像打了五味瓶一样,本身对于课上的行为就有自责,在加上学生的思考是对的,于是我就放下老师的面子,单独与他进行了交谈,当然我还首先向他承认了错误,我们在聊天的时候,我还记得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他说当时我的一句“用不着去多想”重挫了他的个性,一声“坐下”伤害了他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是的有的时候老师的一顿训斥犹如一盆冷水浇灭了学生探索的火花。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
还有一例是我有辛去听了一次江苏省评优课,其中有一位老师教的篇目是《蔚蓝的王国》,课堂气氛一直很融洽,散文诗很美,教者充满激情,很有自己的特色,正当他沉浸在自己如呓如梦的教学时,有一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接下来是一段课堂实录的对话:
生:老师,为什么在“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荡…”一句中,用飘荡一词,在水中不是应该用带水的“漂“呢?
师:(先前微笑的表情一愣,接着又恢复了笑脸)这位同学问的很好,老师不是一直让你们保持查字典的习惯吗?下面先请大家通过查字典,比较一下“飘荡”与“漂荡”的意思区别。
(生快速的查字典)
生:“漂荡”:随波飘动,“飘荡”随风飘动。
师:很好,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语境来分析一下,小船在微波中随风起伏,波动不大,所以用“飘荡”。
这位老师对于学生的提问给予了很好的处理,学生最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知识,也能从心理上接受老师。那么相信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教师、学生、文本解读更加能形成互动、平等的对话关系。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变支配者为引路人,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放下身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与学生研究探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只有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了,才有课堂上的师生间情与情的相融、心与心的相通、教与学的相长、师与生的互促,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个性特长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受到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文本多元解读才得以真正开展。
二、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似乎也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在处理教材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如何,还可在处理教材上见功夫。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的,有琴棋书画的,有诗词曲赋的,还包含着医药学的、建筑学的、美学、哲学的,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徐志摩《再别康桥》是一篇洒脱飘逸、秀美隽永、感情丰富的精美散文诗。讲的是作者在康桥的求学生活,美好而辛福!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舍不得而又雅奈的一次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在交流中,对诗中的风光如画的景物,也即我们后来分析的意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也正是通过河柳金黄,水草葱油等美景来寄托自己的依恋之情的……又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封建科举制度;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小时侯的鲁迅也非常贪玩;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私塾等等。
2、 抓住文本语言,体会思想感情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我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描写外祖母的形象,运用的几乎都是褒义词,“愉快”“快活”“年轻”“明朗”“快乐”“温暖”“轻快”“敏捷”“可爱”,这样的描写是对外祖母的赞美,也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在外祖母身边那种温馨的感觉,饱含着对外祖母的深厚感情。又比如在教学〈赵普〉一课,表现赵普刻苦读书的“阖户启箧取书”;四荐人才:“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这些写出了赵普的超人毅力和耐心、坚定的意志。表现了赵普为国荐才的精神。
让我们真正重视阅读,提高阅读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这一主体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让阅读的作用完完全全地发挥出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历史教学如何感悟历史的美下一篇:多做“加减法” 让语文课“归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