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而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雅味,望而生畏。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学数学的过程,抽象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良好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活动 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 转化
一、活动材料直观化
如果学习的题材来自生活,具有可操作性,应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动手的同时,形成经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地培养思维能力,而思维外延的更宽,不仅培养逻辑思维,同时还有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如,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幅由许多个小正方形堆积成的立体图形,要求数一数小正方体一共有多少个?教师可让学生准备小正方体来摆一摆。学生年龄小,非常乐意意动手操作。通过动手,学生体验事实、过程和结论。
数学实验对解决某些问题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要尽可能把知识还原成原始问题或原始事实。通过测量、手工操作,制作模型、实物等方式,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亲自实验,使知识形成更深的印象。
二、文字分析形象化
加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用画图的方法,形象化再现问题情境,将复杂还原为基本,进而解决问题。如鸡兔同笼问题。已知笼中有鸡又有兔,已知头、脚的数目,问笼中有多少只鸡,多少只兔?对于此类题目,可采用这样的思维引导。先画头,不论是鸡还是兔至少有两只脚,就在每个头下面画两只脚。是兔的话,每个头下面再加上两只脚,剩下的脚两只两只的分,可再分给几个头,于是得出长四只脚的兔有多少只,长两只脚的鸡多少只。
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顺利找出数量关系的一种有效手段。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模型。如,有两段布,一段布长80米,一段布长 0米,把两段布用去同样长的一部分后,发现短的一段布余下的长是长的一段布的2/3,问每段布用去多少米?首先引导学生用两条线段表示两段布,然后,两段布都用去同样长的一部分,能在线段图上用同样长的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最后,利用线段图进行比较,发现20米是第一段 布余下长度的1/3,从而直观地表达了题中的数量关系,给学生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这样更容易使学生触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抽象问题具体化
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法则之前,出示这样一个问题:一箱快餐面24包,30箱快餐面多少包?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设法算出结果。学生列出算式:24×30;讨论交流后,有学生得出第二个算式:24×15×2,并发表自己的理由:24×15先算出15箱汽水的瓶数,再乘以2表示有2个15箱。也有学生列出算式:20×30+4×30,理由是,假设每箱20包,算出30箱和30箱每增加4包的包数,它们的和就是30箱快餐面的包数。这个情境也可用于简×便算法的教学。由情境24×30=(20+4)×30=20×30+4×30,即分配律。24×30=24×5× ,即结合律。从情境到运算定理,由形象到抽象,更容易说明其合理性,而有些学生这样运算:24×30=24×10×20;24×30=25×5×25,可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做合理吗?学生最后得出结论:30的两种分法:30-5+25;30-5× 才合理。一个因数是24,把30分成5× 使运算更简便,24×5=100.
总之,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从直观形象的模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使学生尝试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动手触摸、实践操作,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抽象思维逐步形成。
【启示】
1.巧妙的构思,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应该把激励、实际操作、游戏等作为载体,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使学生学习热情慢慢升温,学习的内驱力逐步启动,真正意义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
2.数学教学通过数学活动实践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要演员,人人积极参与,个个都有收所获。这样,不但轻松愉快的上好每节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席振伟著,数学的思维方式。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 周宝荣:《教育论坛》,2001年4月.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现象之思考及对策下一篇:浅谈英文歌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