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改革到今天,全体一线教师都能认识到: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就是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自主探究是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课堂上教学中问题的引入很关键,让知识赋予生命力,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数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雅形的& uot;磁铁& uot;,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口。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究阶段。用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为自主探究奠定基础。新课引出,都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然后开展数学探究。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 uot;问题& uot;,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的经历过程,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可以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三角形三条边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任意三条边都能组成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探究:哪种情况三条边能组成三角形?哪种情况三条边不能组成三角形?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抽象”,学生在探究之前,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实物、学具、图片、统计数据、表格等)。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从学生已知的基础和经验出发,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转化为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外部条件。
二、激活学生思维,在转化中学会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表现自我。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使学生真正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同时,又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经历探究的过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时,不是简单通过教师演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是先提出问题: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以前所学过的图形呢?转化的图形跟梯形有什么联系?再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通过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操作过程,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分割成各种学过的图形,或把梯形分割后拼成所学过的图形等教学活动。找出转化后得到的图形跟梯形的联系,使学生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数学知识,还经历了探究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只有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挖掘主体的潜力,探究学习方法能取得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正襟危坐被动学习学习的场面,把课堂教学的核心放置于学生“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整数和小数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数学内容,它们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课题,我是这样设计教学,首先出示:15÷3=、150÷30=、1500÷300=唤起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理解,然后出示1.42÷1=、13.8÷15=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创设问题情境――打电话,引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8.54÷0.1=、45÷1.2=怎么计算?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生运用商不变知识,成功地得到算式85.4÷1=、450÷12=,变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式。让学生探究,由于学生经历整数和小数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过程,探究很快获得成功,即把除数0.1和被除数8.54同时乘以10(商不变),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是整数除法运算.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雅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 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例如《鸡兔同笼》我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可以把鸡都看成兔;也可以把兔都看成鸡;还可以从鸡兔各一半分析;还可以通过腿多,判断兔子只数多;腿少鸡的只数多……
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美国作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任何学生都有其优势智能领域,教育者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借用多媒体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的角色。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首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利用课件让学生查长方体的块数:一层有多少块?如何求的?(长×宽)摆二层、三层……摆成长方体的块数=长×宽×高,因此推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四、掌握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平时的学习逐渐培养成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指导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一般步骤与策略。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猜想、验证、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的高等于长主形的宽,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经历这个完整的推导过程,学生可以感受到问题的探究一般要经过仔细的观察、合理的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系列步骤。这就是一个有序的探究问题的过程,是一种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这一探究过程,就会理解探究的本质,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便会触类旁通。如探究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图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便会沿用观察、想象、提出假设、验证结论这一系到步骤去进行探究学习,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每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总之,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探究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下一篇:浅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