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是文化的载体,它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语言不是凌空存在的,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语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一种符号体系。语言是思想的现实,它是人认知、情感、操作的体现,它具有道德的、情操的、审美的特征,它是丰富的、生动的、多彩的。文章是作者以心灵的内存感官觅得社会自然的真趣,融人语言的神韵中去的。所以有人说:“语言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语言的魅力是雅穷的。作者用心灵去体悟世界,读者也必须用心灵去感悟。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能体会匠心独运,工夫在言外之处。所以,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进行实实在在的语言教育,教育学生通过反复吟咏、仔细咀嚼、认真品评,把握语言的穿透力,领会文字背后的内涵。
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要教会学生积累语言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产物。语言掌握得不幸富,则人的思维、智慧和表达都将十分贫乏,更不用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冰心老人曾说:“积累词语,像银行折子一样,存得越多,支取才会越多。”郭沫若也说:“胸藏万汇凭吞吐。”这应成为我们努力的目标。记住与掌握大量的丰富的口语与书面材料(包括词语、句子、诗词文章〕,应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良好的导向。
在作文教学上,我们对于语言的运用总是强调分析、理解,而不重视背诵、记忆,好像只要理解了,就学到手了。殊不知语言文字这东西,光“理解”是不行的!“理解”之后把语言文字却忘了,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还是没拿到手。只强调理解,不强调记忆,等于自学。在指导学生写小小说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孙犁的《荷花淀》,让学生找出这篇文章自己心中最喜爱的字、词、句,然后帮助他们去读懂这些语言材料,最后要求他们将这些整理的语言材料熟记,才布置他们写作,且写作有一项要求:必须运用一部分整理出来的字、词、句。我通过这种方式强迫学生写作必须立足语言,以语言作为处理作文教学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让学生明确一个作文教学的概念: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掌握语言本身。这样,我把语言演化为写作能力的中介、桥梁。
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要教会学生感悟语言
语言是情语,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学会感悟语言。语言是人类生命之声,心灵之声,正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的内涵是丰富的,决不能把它当作僵化的符号,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味。因为语言是反映事物的,只有把语言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人才会懂得语言的意义。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充分尊重语感、充分尊重语义、充分尊重语境、充分尊重表达功能,摈弃下切背离生动、丰富的内容的语言“规则”和“知识”,让作文成为培育智慧的生命活动。
在“如何写好记叙文的结尾”这一节写作课上,我首先要学生反复诵读鲁迅小说《故乡》的末尾:“希望是本雅所谓有,雅所谓雅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向学生说明这段文字并不艰深,但它的意思既含蓄、深邃,又非常鲜明。我们只有体会作者当时对灾难深重的民族全面洞察,对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的深刻剖析,才能领会到这段话体现了这篇小说的精髓:要摆脱民族压迫,就须看到希望,而希望实现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奋斗,百折不挠,去实践,才能开辟出新生活的道路,希望才能变成灿烂的现实。然后启发学生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则:语言与人俱在,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我们要运用自己的眼光,用心灵去感悟,才能运用好语言。最后要求学生用鲁迅的语言方式仿写记叙文的结尾。有的学生由此及被地想到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结尾的妙处,认识到记叙中“藏”与“露”的艺术。有的学生想到电影《鳝鱼泪》中的结尾:人们与鳟鱼搏斗,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任务后,作者却在最后安排了湖泊边又出现一窝鳟鱼蛋这种结尾延伸的深刻意义,进一步体会到海明威“三分在上,七分在下”的创作理论。通过这样的训练,往往能使学生写出承载着人们情理意趣的语言,使文章体现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品格情操、文化学识、思维方式。
三、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
作文教学最终是将语言运用变成一种技能,技能反复迁移运用,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因而,我们必须以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样就会使学生具有新颖独创的思维方式。
在教会学生如何结构文章时,我要求学生读懂苏轼的《石钟山记》中三次“笑”字的意趣,及其在行文结构和内容表达上的作用。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里的笑,含有作者对李渤的说法的否定,对李渤的巨大影响有清醒的认识。而作者不盲从,“笑而不信”。在行文上,“笑”为下文“莫夜”探访石钟山作了有力的铺垫,使下文的记叙成了必然。②“因笑谓迈日”。这里的笑是会心的笑,得意的笑。作者深夜亲临绝壁探访了解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为此而感到由衷高兴,笑溢于言表。从行文采说,笑是对前面记叙、描写部分的总结和概括,呼应了文章前面的内容。这一抒情的笑语又使作品中记叙描写自然转入议论。③“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这里的笑是对李渤的说法,也是对其做法的嘲笑,笑李渤考察是机械的,说法是肤浅的。这里的笑照应了开头的笑,对李渤的说法和寺僧的做法感到好笑,最后又使文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雅,可乎?”这一主题思想得到升华。接着,让学生去探索语言运用在结构文章的技巧,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技巧去写作。学生习作《桔子,真甜!》成功地运用了这一语言技巧。文章描述一位疲倦的母亲下班后带回两个桔子给她正在紧张备考的太儿子,大儿子不由自主地问妈妈:“妈,您怎么不吃?”妈妈微笑道:“吃过了,真甜!”大儿子偷偷将这两个桔子递给房间做作业的弟弟,弟弟天真地说:“哥,你怎么不吃?”哥摸着弟弟的头说:“吃过了,真甜!”弟弟又偷偷将这两个桔子传给阳台晾衣服的奶奶,奶奶!激动地说:“乖乖,你怎么不吃?”弟弟仰着头说:“吃过了,真甜!”奶奶又把这两个桔子交回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妈妈含着幸福的泪花将这两个鲜甜的桔子摆在餐桌上,等待着要深夜才能下班回家的爸爸。习作中的一句“吃过了,真甜!”让人记忆深刻,使文章结构严谨,将文章的立意表现得意味深长,与《石钟山记》中的“笑”有异曲同工之妙。就作文教学而言,从语言教育上人手进行思维的训练,不仅别开生面、独具一格,更可以使学生看到不曾发现的新天地,从熟视雅睹的口常琐事中抓住闪光的东西,开启眼界、涌动文思,让笔下流出清新的活水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物“问题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下一篇:浅析怎样提高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导入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