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设良好的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从而达到学生学习具有实效这一目的。
一、情境为教学服务,体现数学现象
每一节课都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以创设问题
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物体小精灵。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位老朋友,一起去看看吧。(学生随着几种物体的出现说出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同学们快看看,在你的课桌上就有它们。请拿出你最喜欢的一个物体,用手摸摸它的表面,你有什么感觉?把你的感觉告诉你的同桌。
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后,再提出:谁来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想说的就站起来说。(学生的感觉是多方面的:“光光的”、“光而不平”、“可以推动”、“可以滚动”,但是落脚在表面是“平平的”,从中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不提出也不研究曲面图形。)
这样开始可以唤醒旧知识,由旧知引导新知,利用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来引入平面图形的认识,隐含了面在体上,为后续面从体出奠定基础。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这样引入新课:这是学校大队部张贴的一份失物招领,请你认真读一读,你发现这份告示有什么不同?“a元”你认为是多少元?为什么用a元表示?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并意识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很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教学。
再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是这样导入:今天教师请同学们当设计师,把我们学校的操场画出平面图,操场的长是30米,宽是20米。学生兴致勃勃地画出了操场的平面图。老师拿出几张不同大小的设计,在黑板上展示,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个操场,画出的大小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探究的知识,学生带着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比例尺”这一知识,最后让学生按一定的比例尺再画出操场的平面图,学生画出的图形的大小就一样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自主地建构学习过程,掌握了学习的新知识。
二、情境为教学搭桥,体现数学思想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时期,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数学教师要结合数学知识特点和教材内容安排,深入地了解和钻研教材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应当重视显性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应重视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地学习过程中,领悟、感知、体会转化、统计、数形结合、等量代换、对应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下面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的教学片段:
新课伊始,教师先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在游戏结果上说明奖励,用来鼓励学生。“五颗星可以换一朵红花,3朵红花可以换一尊金奖杯“,教师将金灿灿的纸剪奖杯贴在黑板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多发言,争取得到小五星,以小组为单位,以星换花、以花换奖杯。由于课堂教学受时间的限制,为确保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创设激励措施用智慧星换智慧花,再用智慧花换奖杯的活动,这项活动渗透数学的等量代换思想,让学生初步感受等量代换。
第一环节:设计游戏,体会等价,引入新知。
(1)师生游戏:一支钢笔的价钱和两支圆珠笔的价钱相同,一支圆珠笔和两支铅笔的价钱相同,我想用这支钢笔换这样的铅笔,可以换几枝?
(2)为什么可以换4支铅笔?学生发言讲理由。
(3)教师小结:一支钢笔和4支铅笔的价钱相同,所以一支钢笔可以换4支铅笔。
这样设计是从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开始,通过换笔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价钱相等的物品进行交换(1枝钢笔换4枝铅笔),这样做比较公平合理,也渗透数学思想等量代换。
第二环节: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用4千克的西瓜来换苹果,你们认为怎样换比较公平合理?
(2)学生利用学具,在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汇报。
(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等量代换”,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我们可以理解为:某两种物品,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数量相等、或者质量相同、也可以价钱相等……,可以视为公平交换,也称为“等量代换”。
这一环节在理解数学思想等量代换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学具和教具,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不同的水果图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具“西瓜”,提出:怎样换比较公平合理?小组在交流、商量;在数学知识的教学点上,教师不要大讲特讲,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一定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做数学中体会、感悟、得出数学的思想――等量代换。
三、情境为教学添彩,凸显数学本质
数学本质是情境的“内核”,也是创设情境的目的,要创设出有效的情境,就必须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行分析,把数学知识的本质蕴含于情境之中,才能让情境在“美丽”的同时更有“内涵”. 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教学实效。
如教学《周长》一课教师这样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为同学们带来了老朋友(教师出示☆),谁能够得到它,就成为我们班的闪耀之星。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得到了好几颗闪耀之星,为了让它们展示出来,老师特意做了一个版面,我们以后将这个版面挂在我班的教室里,就能清楚地知道谁是我们班最闪亮的星(出示版面)。版面做好了,没镶框,可是我不知道该买多长的框,你们能帮帮老师,我怎样才能知道要买多长吗?这样导入新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周长的意义有初步的理解,很自然地进入到新知的学习中去。
下面是《三角形分类》教学片段:
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1、根据已知角猜一猜,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什么角?
依次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学生猜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可能是什么角?
老师适时提问: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是直角时,它的另外两个角可能是直角或者钝角吗?
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猜它的两个角是什么角活动,直击三角形角的特征,开门见山式地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通过直接法判断三角形角的特征,初步感知一个三角形至少有2个角是锐角,最多有一个角是直角或者钝角,为后面按角分类作好铺垫。
2、画一画。(1)学生自主画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所画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2)指名同学到实物展台上出示所画的三角形,并说一说,它的三个角分别是什么角。(3)教师问:“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
儿童要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活动,需要他们的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借助学生所画三角形这一具体的教学材料, 直观形象地引进概念,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角的特征,凸显其本质属性,使学生对三角形角的特征由感知到表象,同时也为后面按角分类提供条件。
3、按角分
⑴若把三角形按角的特征分,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
⑵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意义。
⑶同学们刚才你画的是一个什么三角形呢?请同学们把三角形的名称写在你画的三角形的下面。
教师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学生在分一分、辨一辨、猜一猜、画一画等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概括等途径体验探究过程,建立清晰表象,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进而培养空间想象力。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反思、多留心、多思考,就能创设出好的情景,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课堂的实效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培养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积极性下一篇:打造高效中学地理课堂的方法与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