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间学生”是相对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差生而言,他们人数占了学生中的大多数,却被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好高校“中间学生”的工作,帮助他们进步和成长,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和学校的整体水平,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此研究通过对“中间学生”这一群体特点的深入分析,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思想认识、激励机制、帮扶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搞好“中间学生”的管理。
【关键词】:中间学生;科学发展;管理;高校
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11- 124(2011)0 -0019-03
“中间学生”在中学经常被提起,很多中等学校和班主任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抓两头,带中间”奉为工作指针,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抓两头,忽视“中间层”的情况,把重点放在了两头,“中间学生”很多时候处在自身自灭的状态。就高校而言,“中间学生”依然存在,而且数量更为巨大,搞好这部分学生的管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明确方向、提高素质,对于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中国有句俗语:“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用这句话来形容“中间学生”所处的状态颇为生动。一般而言,“中间学生”的成绩不是很优秀、活动不是太积极、个性不是很突出、表现不是很活跃,他们在课程学习和学生活动中既不很活跃,也不是十分被动,有着上进的渴望却缺乏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有着表现的欲望却缺乏实践的勇气,有着渴望被关注的愿望却总又害怕过多的目光。
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中,忽视“中间学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抓“优秀生”可以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培养典型带动学习氛围;抓“后进生”可以提高合格率或毕业率。所以,如何抓好“两头’'是学校和老师必须解决好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夹在“两头”之问的“中间学生”,因为他们既不出类拔萃,也不惹事生非,优秀谈不上,及格不成问题,所以在管理上往往被忽视。然而,“中间学生”是“双差生”的预备队,是“优秀生”的后备军。因此,认真研究,“中间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对他们强化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一个新课题。
高校“中间学生”通常有以下几种不良心态。
第一,浓厚的求稳求安思想。大多数“中间学生”,都怀有“争先进太吃力,居下游不光彩,处中间最安稳”的思想,他们既不甘落后,也不想冒尖,满足于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
第二,明显的从众附和心理。“随大流”是“中间学生”一个显著特点,大多数“中间学生”性格怯懦,怕出风头,易受外界压力的影响而放弃自己的意见,尽量使自己的言行和群体多数保持一致。由于从众心理的支配,人云亦云者居多,有独特见解的甚少,缺立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
第三,缺乏进取创新精神。这类型的学生往往对自己没有高要求,学习上也易满足于及格万岁。随着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中间学生”获得了读大学的机会,且家庭条件都不太差,家长对他们比较迁就,所以他们没有非常巨大的安身立命的压力,也缺乏求新求变的创新意识,安于现状,懈怠松散。
二、“中间学生”对高校的挑战和意义
如何做好占学生总人数80%以上的“中间学生”的管理,对高校而言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高校而言,做好“中间学生”的管理存在以下挑战:
一是受长期以来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缺少对“中间学生”的关注意识。在高校,安全和稳定被放在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安分守己、努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被纳进了老师重点关注和监督的重点,但是对于很多不好不坏的“中间学生”而言,他们觉得只要保证不出事就是可以了,再加上人数众多,所以缺少深层次的关注和交流。
二是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使,做“中间学生”工作费力但难出彩。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者认为,“中间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缺乏上进和创新的精神,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所以他们觉得要想使他们变得卓越超群,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但又很难保证效果,因此,很多老师“知难而退”。
三是受传统工作方式的影响,缺少做好“中问学生”管理的经验。“中间学生”人数众多,情况各异,要想一一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难度巨大。由于长期以来,“抓两头”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忽视了对“中间学生”这一庞大群体的思想和行为研究,进而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导致了工作的被动。
“中间学生”是高校班级群体中的大多数,他们的质量、未来成就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办校质量和未来的竞争实力。从一定程度上讲,高等学校的声誉不仅来自于所谓的优等生,更主要的是来自在校并不起眼的“中间学生”。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制约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消极因素,对学生的评价体制不尽科学、合理,甚至有评价中的不正之风出现,导致“优生”不优。而“差生”走向社会后两极分化明显,属于最不确定因素。只有“中等生”最具发展潜力,因此,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做好“中间学生”管理,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安全和稳定。“中间学生”因为学习和家庭等很多方面的不尽人意,往往会产生自卑、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他们整天情绪低沉、兴趣丧失、顾虑重重、反应迟钝,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心思;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学习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耐挫力差,禁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被考试、社交、恋爱等失败的情绪所困扰,严重危害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其次,做好“中间学生”管理,是高校的责任和使命所在。“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高校管理者应尽的责任。一个“中间学生”牵绊着一个家庭的心,千万个“中间学生”就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心。所以,高校的管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把发现人、教育人、培养人作为每一位高校教师的使命,尽心尽力,做到最好。
最后,做好“中间学生”管理,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声誉和威望。做好人数众多的“中间学生”管理,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加坚强和自信地面对人生的坎坷挫折,是件功在当代的好事。设想一下,如果这么多“中间学生”都能变得优秀和上进,逐步往优秀的行列靠拢,这是高等教育的巨大成绩,对高校而言,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思想,又能推动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
三、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中间学生”的管理
做好高校“中间学生”的管理,非一日之功。高校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统筹协调做好“中间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首先,端正对他们的看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间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不像优等生那么耀眼,也不像差等生那样常常被人指责和歧视,大多 数性格内向,默默雅闻,他们也有自己的感受,也渴望同学和老师的理解。
高校辅导员不要因他们与自己交流太少而疏远他们,不要因为他们安分守己而忘记他们,应对全班学生一视同仁,关注他们的学习及思想动向,同时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去看待他们。诸多事实证明他们中的多数经过精心培育,都可望提高一个层次。
其次,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从心灵上关爱“中间学生”。高校管理的实践表明,一条关爱的短信、一句知心的话语,对学生的影响和激励都是巨大的。情感是师生之间联系的雅形纽带,大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的,特别是中间学生,他们更希望老师能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因此,辅导员要走进学生心灵,了解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能力,了解他们的烦恼、困难与要求,再以心以情去感知、去发现、去培育他们,使他们中的大多数进入先进的行列。
要做好“中间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中间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是最多也是最典型的,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很茫然,易于沉迷网络,过分沉溺于武打、言情小说,对学习、政治表现不求有功但求雅过,有的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和自卑感。因此,辅导员要花大力气帮助他们消除种种心理障碍,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第三,提供发展机会,从方法和技巧上帮助“中间学生”。“中间学生”比例大,是班级和学生的主体部分,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部分学生的行为将对班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班级管理工作、各项活动的开展中,没有这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且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只不过不少学生因学习不出色而把自己的才能和爱好长期压抑,或者由于教师片面地、过分地注重学习成绩而使这些学生的才能和禀赋得不到发挥。辅导员应结合班级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与管理体制,在班干部的选拔、活动的组织方面大胆使用“中间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班级和管理,给他们锻炼机会,及时表扬他们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以增强其自信心和勇气,让他们逐步进入优秀的行列。
一言以蔽之,“中问学生”是值得关注、能出成绩的一个群体,只要高校高度重视,每一位管理者能够亲历亲为,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郭艳霞,浅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1):101-108。
[2]马征杰素质教育背景下灰色大学生心理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2):50-51。
[3]吴大荣,学校教学中不可遗忘的“角落”――中间层学生教育之感[J],文教资料,2005,(28):33-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徐州市县级政府网站建设现状分析下一篇: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