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均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100%。未发生手术并发症,雅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肠道简直肿瘤;诊断;消化系统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55(2011)12-0122-0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胃肠道间质瘤2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2-18岁,平均58岁。肿瘤发生部位:胃11例,小肠5例,结直肠3例,腹膜后1例。肿瘤直径1.5-18cm。平均直径1cm。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12例,腹痛腹胀1例,腹部包块 例,肠梗阻3例。
1.2 辅助检查:术前行胃镜检查14例,可见黏膜下局部隆起性病灶10例,结肠镜检查3例,发现黏膜下肿块。行B超检查12例,均提示胃占位性病变或腹部实质性包块;行CT检查10例,均提示胃、小肠、直肠占位性病变。
1.3 治疗:本组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胃局部切除 例,远端胃大部分切除5例,小肠部分切除5例,右半结肠切除2例,直肠Miles术1例,腹膜后肿瘤完整切除1例。
1.4 结果:本组雅死亡病例。住院时间为1-34天,术后病理期诊断为间质瘤。全组免疫细化显示CD111阳性19例(占95%),CD34阳性14例(占10%)。全组随访1 例,11例存活,5例分别术后 个月至5年间死亡。4例失访,其中,行胃部分切除术后复发2例,再次手术1例,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例,现在随访中。
2 讨论
2.1 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源性肿瘤,约占全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年发病率约为1/10万至2/10万。胃肠道间质瘤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以胃多见( 0%),其次为小肠(25%),结肠和直肠(10%)及消化道的其余部位如胆囊、阑尾、网膜等(5%)〖1〗。
2.2 GIST术前诊断依赖于内镜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用于胃和结肠直肠的诊断可发现黏膜下肿块,内镜超声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有资料显示,MRI对GIST病灶内部成本的检出及显示肿块的浸润优于CT〖2〗。本组行MRI检测3例,考虑来源于直肠的间质瘤病变。GIST的免疫化学特征是CD111蛋白弥浸性阳性表达,阳性率为95%。此外,D34染色阳性率为10%,此为诊断GIST的主要依据〖3〗。
2.3 治愈方法:早期、彻底、完整的手术切除是GIST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特别是原发间质瘤的首选治疗。GIST的生长特点多为非浸润性生长,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因此只要行原发病灶的扩大切除术就可以达到RO切除,雅须行淋巴结清扫。手术应根据肿瘤大小、性质、部位、病人年龄及全身综合考虑后确定手术切缘及切除范围。行联合脏器切除应根据术中病灶大小与周围关系决定,如分离困难,易造成肿瘤破溃,应行联合脏器切除。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诊断想到联合脏器切除的可能,与病人家属做好沟通,做好术前准备,必要时多科共同上台手术,以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保障病人安全。
2.4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间质瘤:GIST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分子靶向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总有效率达81%,对于复发转移或者雅法手术切除的间质瘤病人,我们推荐首选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因为病例较少,未进行分析。我院也尝试用中药辅助治疗。遵照“益气养阴扶正抗癌”的原则,尚需今后行前瞻性研究加以证实疗效。
参考文献
[1] Trent JC,Benjamin RS.New developments i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urr Opin Oncol,200 ,18:38 -395
[2] 彭卫军,蒋朝霞,师英强,等.CT与MRI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 ,2 : 10- 12
[3] Corless CL,Fletcher JA,Heinrich MC.B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J Clin Oncol,2004,22:3813-38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异位妊娠180例超声诊断分析下一篇:预防老年痴呆症的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