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敷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早在清朝成书的外科专著《理瀹骈文》中就大力倡导膏贴的运用,指出“若脏腑病,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目前,穴位敷贴已成为国际上重点开发的给药途径,其具有三大优势:1.结合穴位―经络―药物三重功效;2.雅胃及消化道首过作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同时避免不良反应;3.皮肤给药可维持稳定、持续的血药浓度,且操作方便。正是由于穴位敷贴具有这些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小儿及老年人疾病的防治。
那么,穴位敷贴能够贴走哪些病痛呢?
贴涌泉,好睡眠
失眠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治疗相当棘手的疾患。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失眠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常见的发病人群为老年人、更年期妇女等。中医认为“寐本于阴”,失眠与阴虚阳亢、阳不入阴有关,采用滋阴安神之中药贴敷于涌泉穴,对肝肾亏虚的老年人、更年期妇女尤其适宜;而且其操作简便,夜间持续敷贴也可加强疗效。
处方:五味子、朱砂、吴茱萸分别按15∶15∶1的比例配制。将上述药物碾末过筛,适量混匀,每次取3克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均分两份,集中涂于5厘米×5厘米大小的医用胶布上。
取穴:涌泉穴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卷足时足前部的凹陷处。
操作:每晚20:00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后擦干,用自制两枚中药贴分别贴敷于双侧涌泉穴,次日8:00揭除,10次为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
小贴士:每次贴敷时间不宜超过18小时,以免局部出现红肿、水疱、瘙痒等不良反应。
贴神阙,助消化
腹泻是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常见症状,两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而更易发病。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肝脾不调、脾失健运则易出现腹泻等症,采用温里健脾、疏肝理气之中药贴敷于腹部要穴神阙(脐中)之上,则可起到扶正祛邪、培元固本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神阙穴为人体皮肤角质层最薄之处,药物由此处最易弥散入血而发挥疗效,且敷脐疗法还可解决小儿打针、吃药难等问题。
处方:白胡椒、丁香、肉桂、吴茱萸按1∶1∶1∶1调配,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为膏状。
取穴: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
操作:取膏3克左右,敷于脐中,外用胶布固定。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每日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小贴士:可配合捏脊(拇食二指沿着脊柱的两旁,将皮捏起,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颈项部,重复3~5遍)等手法进行按摩,加强疗效。
贴大杼,利骨节
颈椎病引起的肩颈部僵硬、疼痛,已困扰着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且症状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西医的手术疗法存在风险,口服消炎止痛药虽可止痛,但长期服用易引起不良反应,令人望而却步。中医认为,颈椎病与风寒湿三邪侵袭人体,局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密切相关,故采用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淤之中药,贴敷于具有强筋健骨功效的大杼穴处,方法简单,且疗效确切。
处方:当归、川芎、威灵仙、透骨草、延胡索、生姜按1∶1∶1.5∶2∶1.5∶1的比例配制,研为细末,备用。
取穴:大杼穴位于背部第一颈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操作:取药末10克,以姜汁(生姜去皮捣汁过滤)10毫升调和成1厘米×1厘米大小的药饼,用5厘米×5厘米胶布分别贴敷于双侧大杼穴上,2小时后撕脱即可。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
小贴士:贴敷过程中出现局部热痛、痒等感觉,属正常现象,如难以忍受,可提前自行撕脱,2小时后宜去除药贴。如局部起水疱,可使用针具挑破,涂以龙胆紫,并予纱布干敷患处,保持局部干爽,一般2~3周后,水疱即自行结痂脱落。
贴定喘,畅呼吸
在夏季三伏天,运用穴位敷贴方法可治疗多发于小儿及老年人的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称为“冬病夏治”。中医认为,遵循《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原则,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此时运用穴位敷贴治疗秋冬寒冷季节诱发的呼吸道疾病,药物吸收快、疗效高、效果也好。
处方:细辛、附子、白芥子、苍耳子按1∶1∶1∶1.5比例配制,上述材料研为细末,和匀备用,临用前以姜汁和蜂蜜调成饼状。
取穴:定喘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处。
操作:将药饼放置于双侧定喘穴位上,外用胶布或肤疾宁固定,每次敷1~2小时,微感疼痛即可取下(小儿及皮肤薄嫩者酌情缩短敷贴时间)。于夏季三伏天贴敷,从初伏开始,每隔10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一般经1~2年治疗即可取效。
小贴士:一般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静止期,发作期仍可使用,但缓解作用弱,故需配合其他处理。因药物有一定的刺激性,故不宜敷贴过久,以免造成皮肤起疱甚至溃烂,孕妇慎用。敷贴期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牛羊肉、海鲜等发物。【1112 】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下一篇:中心酸化水系统在海军总医院新建内科医疗楼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