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教育真谛的深度追寻,教学价值观念的嬗变,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既有的教学模式,重构具有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理念就是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教师、知识、学生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相互作用,整体提升。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生态,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发挥生本评价管理体制的优势去满足学生认知和情感需要,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本理念 教学生态 活动式课堂 生本评价
随着新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理念的重新建构也被推到了教学改革的前沿位置。教学思想、教学价值观与教学实践在不断地分解、融合中走向相生相契,找出适合现代教育模式新的坐标和起点,这也是人们在对教育真谛不断地追寻探究、权衡利弊之后,在观念上发生的巨大嬗变。我国的基础教育改终于在历经曲折之后,找到了课堂教学这个突破口。因而重构教学理念,这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也顺应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要求,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因此而可以多学,学校因此而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以及坚实的进步。”(1)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理念应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文就生本理念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进行探讨。
一、生本理念的内涵及其成因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提出了生本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华南师范大学扈中平教授也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提出:所谓“教育以人为本”就是应该以提升人的价值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以使人成其为人的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并据此从三个方面提出“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阐释,即:教育就以学生的人性为本;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应以学生的幸福为本。
“生本”顾名思义,即以学生为本,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的具体阐释。生本理念就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理念。生本的理念体系的内涵包括以下三点:
1、教育理念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郭思乐教授在他的《教育走向生本》中指出“教育改革的问题,表面上是一般的观念或操作问题,但从根本上看,是对教育以学生为本体的迷失或犹疑不定。”(3)正是这种迷失或犹疑不定造成为当前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不信任甚至是怀疑,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师本教育体系。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面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并且热热闹闹,高高兴兴,但教师实际上事前根本不向学生进行调查,他们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这样的课怎能使每一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呢?
2、生本教育理念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理念的本质的基本原则。而尊重的前提是对学生的认识。包括对学生独立人格、独立的精神生命及其内部自然规律的认识。所以“高度尊重学生”是指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雅限”。而目前,在教育教学领域对学生的尊重走入误区或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例如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见解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不错,有建设性。”“很好,值得探讨。”诸如此类,表面上看是尊重学生,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叫有建设性?好还是不好?有什么漏洞?都没有一个指明。
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是认真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而不是模棱两可,或视而不见,急急忙忙让学生去接受教师准备好的“那一桶水”。
3、生本教育理念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4)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是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此,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育过程最后动作者。
全面依靠学生要认识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更是一种教育资源。因为学生所有的经验、智慧、知识和主观性都是教师的基础性资源,教师必须借助于这个基础性资源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琢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是教师面临的选择。
教育走向生本体系的根究是师本体系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而师本体系的最大的弊病在于:它以权威的面孔迫使学生接受为师的经验和智慧,而不是让学生主动地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体系,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僵化,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被动的知识构架。
二、生本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建构
1、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
所谓的教学生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的师生交互关系。随着人们对教学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是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因此,和谐的教学生态在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呢?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的建立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角色。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首先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不能越俎代庖,强行灌输,也不能袖手旁观,不理不问。传统的教师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代的教师既不应该是蜡烛,也不应该是春蚕,而是一个引渠人,把学生这支小溪流引入江河,引入大海。这就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教学好比产婆术。对产婆而言,孩子是别人生的,她只是帮助人家生孩子而已。显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产婆不是主体,而产妇是主体。这个比喻的精彩之处,就在于把学生的学习比做是生产,使人们看到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是在学生身上发生的。(5)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以学生为“主”和以教师为“导”,才能明确各自职责,而不是大权独揽,树立权威。
(2)共同协作。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还需要教与学两方的共同协作。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当共同创造与成长。教学的目标不仅在认知方面,还应当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自我,从知识的教学转向智慧的生成,从占有式的师生关系转向相互创造与提升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给予者的形象,以为知识就像自己发苹果一样分给学生,而不是一个相互提升的两方关系。所以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我们要求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或标准,而是学生自己希望自己能学到什么程度,获得什么样的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对等地看待学生,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一起来解决问题,彼此尊重,达到双赢的局面。例如,我国辽宁省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教学就体现这一点,每堂课从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到教学方法,师生共同商量,取得一致意见再进行教学。黑格尔说过“理解比一切重要”。( )教师理解学生,学生理解教师,在相互信任理解上建立协作关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3)创建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生态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运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灵活,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既尊重、爱护学生,又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既热烈紧张,而又秩序井然;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而又“放中有收,收中有放”,使课堂教学富于变化,充满生机。(1)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做到四“入”,即入文、入境、入神、入化。“入文”是指感知教材,进入课文,熟悉文本,获取印象。“入境”是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对话,沟通,去体验感悟课文。“入神”是指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领会文中构思的巧妙,表现方法的恰当。“入化”是指从课文中提炼知识点,促进学生吸收、消化,并逐步转化为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通过四“入”,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教材当中,而不是游离在文本之外,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才能实现。否则,教学课堂就成为“松而雅神,懈而雅章”,看似自由轻松,实则散漫紊乱。
2、开展“活动式”的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活动式”教学是以学生认知规律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为目标,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大胆变革的主体语文实践活动,来构造具有教育性、操作性、创造性的全程教学形式。其宗旨是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对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他的自我作用,靠他在对象化活动中形成内在本质。”(8)教育理论家杜威也认为:“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方式。”(9)因此,语文教学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就应精心设计有利于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使影响学生主体性形成和发展的多种因素发挥最大的功用,从而使受教育者实现发展。
那么,如何来开展“活动式”的语文教学呢?
1.设计活动的形式。活动教学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其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而不同的文章篇目需要选择不同的活动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达到活动的目的,而对于没有准备的活动其组织性和活动的实效性都要大打折扣,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以满足学生通过活动发展其能力的需要。活动的形式根据学生参与学习实践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体验型活动、交往型活动、制作型活动、探究型活动和创造型活动。
体验型活动主要是通过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以自身的独特经验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获取知识、完善人格。如诵读感悟、情境感染、角色扮演、活动欣赏等形式。新版的语文教材中对情感的感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心理因素,关注学生体验的感受和需求。
交往型活动是指通过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开展一定的交往活动,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对话、会谈、讨论、交流等方式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障碍进行分析解读,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判断能力。
制作型活动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手抄报的制作、多媒体体制作、网上资料下载等。通过这种活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型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知识过程的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析加工,作出自己的判断。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可以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得出两者风格特点。
创造型活动是指课堂上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行为,产生创造效果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探索,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让学生设计在船上遇到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时,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由学生自己去独立设计。教师不要作任何地限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去揣测它的结果。
2.确定活动的主题。对于每一次活动的目的应有充分地考虑和周详的安排,尽可能使活动有序地进行。活动的主题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共同确立,这对于活动的有效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地安排,把学期内容与单元内容及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实现课程目标与单元目标的要求。主题的确立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活动的主题不能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主题没有活动的必要。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设计一个主题:于勒叔叔为什么没有认出菲利普一家呢?其次,活动的主题不能过于宽泛或者过于艰深。如在《故乡》中:封建主义是如何来迫害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再次,主题的设立不能千篇一律,过于雷同。如学习课文每次都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诸如此类,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
3.拟定活动的方案。在有了明确的主题后,就应该和学生一起商讨活动的方案。为有效地完成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可以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拟定不同的方案。体验型活动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活动交流-适时点拨-迁移感悟。交往型活动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总结陈词-合作共享。制作型活动可以采用:示范操作-模仿学习-总结经验-推陈出新。探究型活动可以采用:确定主题-拟定方案-开展活动-交流成果。创造型活动可以采用:提出假设-大胆质疑-尝试验证-获取结论。当然,学生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方案设计。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课,选择恰当的活动方案,使学生始终在积极自由的氛围中获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交流活动的成果。对于活动的成果要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信息共享,共同进步。成果的交流可以是作品展示、成果说明、观点阐释、心得体会。
作品展示可以是个人的作品展示,也可以是集体的作品展示。就是把活动的成果通过展览的形式供大家观摩欣赏,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自我的创作能力。
成果说明是对个人或小组所取得的成果加以说明,让其他个人或小组了解成果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范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观点阐释是对个人或小组的见解加以充分地解释说明,摆出观点的依据和来源,表明观点的情感倾向,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
心得体会是个人或小组通过学习文章后所取得的收获和感悟,并把这些感悟上升理论层面,形成系统的文化感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体验能力。
三、创建生本评价管理机制
教育需要评价。什么是评价?教育学认为,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功能,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郭思乐教授认为:“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10)但在实际教育生活中,教育的评价功能出现了异化。在评价的功能性问题上,我们更注重了督促的功能,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向本人、向家长和向班级或向外界公布为前提,来督促学生,给学生以压力,让学生带着这样的压力去学习。实际上是对人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但学习的效果及其评价有着复杂的因素,而不应仅仅将着落点停留在分数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因而建立生本的评价管理体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生本的评价管理体制?又如何来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呢?
生本的评价体制是以学生的人性、发展和幸福为根本的一种评价体制。它不再具有功利的目标,更注重综合性的评价。日常教育教学的评价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它是在学生或教师感到有必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11)也就是说,评价寄附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之中。比如检查诗歌的默写情况,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之间互相批阅,对错得最多的字或句子作出标记,然后由同学们集体讨论记忆这些句子或字的方法。如诗歌中的“燕”与“雁”字的区别,通过讨论同学们得出这样的一种方法:如果诗是描写春天的用“燕”,如果诗是描写秋天的用“雁”。生本教育的评价要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基础的知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让评价的功能回归到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上来,而不是把它当作整人的工具。
2.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评价要树立全面的观点,从教学工作的整体出发,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和评定,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一要做到评价标准要多角度,多层次,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作衡量,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情况。二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整体性不等于平均化,要抓住主导的因素和环节来进行评价。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把分数评价、等级评价和语言评价结合起来,尽量接近客观实际。
四、结论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永远是一个与时代同行的话题。生本理念在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思想指导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和谐的教学生态为前提,把活动作为教学的常规策略,把评价作为激励手段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关注学生作为个体的幸福,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注入生命力,也开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注释: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19年版,第110页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页
(4)转引自美国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第3 3页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 )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 年版,第33页
(1)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 年版,第144页
(8)陈建翔:《教育中项论》,载《教育研究与实践》,1995(3)
(9)赵祥麟等译:《杜威教育论著选》,第20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0)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 5页
(1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 1页
参考书目:
1、郭思乐著《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韦志成著《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 .
3、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孙春成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柯汉琳主编《语文教育硕士学位论文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 .
1、张孔义编著《新课程中学语文实用教学85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素质教育下的学校管理探究下一篇:浅谈小学生行为习惯欠规范的成因及防治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