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今生活和教育中,社会期望常常与学生个性心理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是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社会期望,是指压在学生身上的那些狭隘的、片面的、消极的社会思想或意识。如,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社会期望,就会使学生受到“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干扰,以致出现重分数、重文凭、重学历,轻思想、轻实践、轻能力的现象。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虽好,但由于社会期望的消极导向,便诱发了他们自我中心意识的形成,造成了思想意识的脆弱性,容易冲动,不愿受共同规范的约束。也有的学生虽有才华,但因一时学习成绩欠佳,便招来冷言冷语,造成巨大心理压力,产生消极的心态和品格。我们还看到,过于重分数,雅疑会导致学生在校缺乏参加社会实践的训练,对如何看待和处理现实问题上,学生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学生走入社会后,又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产生不适应感,心理难以承受。
家长和教师的自我中心期望目标的设立,使学生的个性心理受到抑制,特长难以发挥。所谓自我中心期望目标,是指家长和教师从个人自尊需要出发,凭主观愿望为学生设立的目标。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目的性变得模糊,兴趣和爱好被限制。这是因为青少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兴趣和爱好也会不断扩展和变化。通过选择,渐渐地有一种或几种适于自己气质、性格、素质、能力等特点的兴趣和爱好,被固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它将决定着学生未来事业和成就。在兴趣和爱好的选择期,如果家长和教师以自己的单一兴趣和爱好限定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其兴趣和爱好变态,而适合自己特点的兴趣和爱好则不能被选择,心理上产生压抑感和挫折感。
教师和家长的期望与品格的非一致性,必然影响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上各种品格的影响,在他们身上聚合起多种品格的模型,哪一种品格的作用大,就会使他们的品格朝哪个方向发展。教师和家长的品格对学生的影响居头等重要的位置。在每个子女身上,都有父母品格的影子,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也有不同教师品格的影子。有些家长和教师对学生期望很高,而本身并不具备使学生实现期望的品格。这种期望与品格的不一致,往往使学生选择品格的心理处于矛盾之中,因此,难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一定要使社会期望与学生心理发展协调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要重视和正确引导学生的“求异”心理发展。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探索性强,有强烈的求新求异欲。通常情况下,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行为,是爱好的扩展,是能力的延伸。当他们到了“求异”年龄段时,教师和家长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发展空间,并防止其行为失控。
(二)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学生具有很强的求实精神。如果这种求实的价值观受到来自相反力的冲击,他们感到真理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充满真实的品格便会发生观念的转移。因此,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求实精神加以培养。教育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用自己的求实精神去促进社会,强化学生的求实精神。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配合默契。只有配合默契,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果有一方不妥,社会消弱另一方的教育效果。所以,学校和家庭,要经常沟通情况,协调一致地进行教育。
(四)要改革教育管理工作。经过深化改革,使教育切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如何构建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模式下一篇:对声乐课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