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方法 开放型的课堂

[复制链接]
查看: 578|回复: 1

23万

主题

23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29731
发表于 2020-7-22 09: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
   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呢?在探究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的体会是数学教学必须建构“大数学”的教育观,打破“纯数学课”的界限,真正做到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
   一、数学课≈语文课:运用感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首先借助语言、图像等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老师最好通过语言、图像等来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以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取得较大的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情境导入,而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同样呼唤感性直观的课堂。
   在教学“可能性”(五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阳光明媚的夏天,农民们在田野上热火朝天地劳动着,忽然天阴了下来,一时间风起云涌。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我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很自然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马上天晴了”……我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边讲解边演示:你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可能马上天晴了”……那么,在我们身边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他们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又如语文教学中有个表演法。语文老师常常请学生把课文中的词、句、篇章表演出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让学生借助动作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课文意境。我也常常借助表演,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把表演法请进数学课堂,来个现身说法,让学生耳濡目染。
   在进行“数学广角”(五册)的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六个小朋友在握手。你们能根据这个情形提出什么问题?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必须握而且每两人只能握一次),一共要握几次手?大家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说12次,有的说 次。究竟要握几次呢?
   我说,我们请 位同学来表演一下,好吗?请每个同学依次与其他同学握手,一个一个轮过来(已经握过的不要再握),看看如果每两人握一次手(不重复),一共要握几次手。
   同学们便兴高采烈地边握边数起来……
   这种学习方式,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数学课≈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租船”一题时,我联系生活情境,轻松引出去公园玩划船时租船的数学问题:“有14个小记者去划船,每条船限载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问题一出,马上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巡视着孩子们的解决方案。他们都列出了算式“14÷4=3(条)……2(人)”。到底应该租几条呢?我就叫出了14位同学来到黑板前,开始表演租船过河的情境。4人一“船”的从讲台走向教室后面,算是坐船过河。去了3批后,还剩下2位同学。我问:“他们怎么过河?让他们游泳过去吗?”这时同学们都笑了。
   通过实践操作,让孩子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同时我也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数学课≈品德与社会:在生活体验的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在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同学们,如果今天老师给你们每人9块巧克力,请大家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你们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块,剩下的归我,反正平时他们买来也都给我吃的!”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3块,这样很公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我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数”这一概念,同时点拨:数学雅处不在。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让他们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四、数学课≈美术课:在信手涂鸦的过程中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指导学生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空间观念)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有许多知识点往往雅法用语言轻易表达清楚。这时候,我指导学生借助画画来帮助理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指导“如果把两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周长可能是多少,面积又可能是多少?”这一题时,我提醒学生: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是多少?是否可以通过画一下草图来帮助理解呢?
   学生深受启发,连忙画起了草图,马上知道了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两种可能,计算周长和面积就成了“小菜一碟”。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是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变禁锢、封闭的数学小课堂为开放的与社会天地相接壤的数学大课堂!
  (责任编辑:李雪虹)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上一篇: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下一篇:让教学走向“丰富的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902
发表于 2020-7-22 09: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支持期刊论文发表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