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生活化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画面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自主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 情境 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的学习,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自主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目的。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新教材一年级“左、右位置的认识”教学时,我分三个层次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左右方位。第一层次,围绕学生最熟悉的身体部位进行教学:“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画的时候是用哪一只手画的,请把它举起来好吗?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叫它右手(大部分学生都是右手)。”接着举起左手又问:“能猜一猜在身体左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左手。”接着我再问:“手有左、右之分,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有左右之分呢?”这样使学生较好地认识了左右两个方位。第二层次,围绕学生间的座位关系展开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说说你的左边是谁,你的右边是谁?”从而强调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哪边。第三层次,借助教材“想想做做”中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上、下楼时应靠哪边走?谁走错了?为什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要这么做?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掌握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教学中,问题通常是由教师提出,这时学生是被动的。倘若问题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则更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现实生活现象,为学生提出问题做铺垫。
“统计”一课教学的巩固练习中,当学生将花的统计表填写好后,设计这样的问题:看了这张表,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绿花比紫花多几朵?4种花一共多少朵?为什么红花有5朵,黄花有4朵,绿花有5朵,紫花有2朵?什么花最多?什么花最少……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呈现。当教师将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时,学生会主动地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许多问题,主观精神、问题意识、创新潜能都得到了发挥,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创设生活化的画面情境,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起始阶段的数学学习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环境便寸步难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游戏、童话、动物、故事这些都是他们熟悉而喜欢的。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向儿童展示数概念的现实来源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教学“数一数”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学挂图。欢快、温馨、富有童趣的画面带给学生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更是对多彩的小学生活的热切向往。由于学生一般都有幼儿园的学习基础,他们会兴趣盎然地去数:1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4架飞机……通过认识这些他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使孩子们发现数学是雅处不在的。数完了,学生之间再互相说一说图上有些什么?这时,数学成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课堂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让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课堂化。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小学快乐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下一篇: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