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从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是学生探究的先决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当然在不民主的环境下,创造力也有表现,但那仅限于少数,而且不能充分发挥其隐藏的潜力。只有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因此,广大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热情鼓励每一个学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学习是愉快的。
在教学“几”和“第几”的内容时,一年级很多学生都分不清楚,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5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2个同学拍拍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实践证明,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由于数学本身的抽象性,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容易使学生疲倦,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在很大程度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直接动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努力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条件,时时引起学生惊奇、兴趣、疑问等,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究问题、发现规律。
在教学“算24点”时,我手举扑克牌问学生:你们玩过扑克牌吗?你们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玩扑克牌吗?学生一时激情澎湃、跃跃欲试,在弄清楚游戏规则后,学生根据5张或4张牌上的数来探究运算方法。如抽取到A、2、5、8四张牌,学生迫不及待地开始探究并主动交流:①5+1= 、8÷2=4、 ×4=24②5-1=4、8-2= 、4× =24;⑤5+1= 、 ÷2=3、3×8=24;④5-2=3、3×1=3、3×8=24;⑤5-2=5、3÷1=3、3×8=24。学生想不出来时的抓耳挠头,想到时的眉飞色舞,想通后的豁然开朗……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深刻体验了数的综合运算法则,提高了学生对数字的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巧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这样,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对不对…行不行…好不好”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
教学“小数点的性质”时,教师问:“你能加上适当的单位使3=30=300吗?”创设困惑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探索要求。有的学生想出了:
3元=30角=300分
3米=30分米=300厘米
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科学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四、实践操作应用,提高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操作是思维的基础和源泉,是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良好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提到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而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的优化,其科学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让数学课堂洋溢生活气息下一篇:关于小学数学课的阅读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