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的机理与实证研究

[复制链接]
查看: 315|回复: 0

2万

主题

3万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4114
发表于 2024-2-5 13: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


雅宝题库答案
****此区域为收费内容****    需支付 1 知识币后可查看,1币=0.01元查看答案


雅宝题库解析:
在全球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竞争力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对创新系统的运行机理、创新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科研决策与管理水平、有助于将具体科学技术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有助于制订合理的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其交互作用的核心。通过各种途径从其他创新主体处获取外部知识,可以使其自身创新的时间、人力和财力成本得到缩减,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流动的途径有多种,本博士论文对其中部分知识获取途径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中间投入的知识流动,以我国制造业各部门为实证对象,首先使用投入产出法,分别从单位产出层面和总产出层面,构造部门间技术扩散矩阵。然后从生产、研发、技术扩散、技术吸收、以及技术含量五个角度分析各个部门所扮演的角色,并识别出制造业系统中最重要的技术溢出者、最重要的技术吸收者、以及最重要的双边技术流动关系。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技术扩散模式在1997年和2002年的异同,并和国外技术扩散系统进行了对比。第二,基于合作网络的知识流动,以国家为单位,构造了三个时期的国际专利合作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流量介数和Q指数,分别从四个角度对国际知识流动模式进行了分析,即国际知识流动的总体分布情况、各国家在全球知识流动中的桥接作用、各国在OECD和非OECD国家之间知识流动中的桥接作用、以及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知识流动关系。第三,我国1995-2008期间在美国专利商标局生物专利的产出情况和专利合作特征。借助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社会网路分析方法,分别在创新组织和创新区域层面分析我国生物专利的创新能力和特征。在创新组织层面,将创新组织分为企业、高校和研究所,比较其创新绩效,并建立基于技术重叠的创新组织知识网络。在创新区域层面,对比了各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合作模式,并构建了基于发明者合作的区域间知识网络。第四,基于专利引用的知识流动,以国家为单位,构造了三个时期的国际专利引用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块段模型来分析国家组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在知识交流中的远近亲疏关系。同时通过扩展的Q指数来分别测度国家将外部知识引入本组国家的能力,和将本组国家的知识扩散出去的能力。并对比了三个时段各国家组、各国家在知识流动中角色的变化情况。第五,无实体知识流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以16个创新型国家为例,在国家层面研究两种形式的无实体技术扩散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两种形式分别为:通过国际专利合作发生的知识流动和通过国外专利引用发生的知识流动。对创新产出我们分别从专利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测度。同时还在模型中考虑了各国吸收能力对各国将外部知识转换为自身产出的影响。第六,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该研究在国家层面展开,以16个主要创新型国家为实证对象,分别构造其国内的发明者合作网络,通过研究网络小世界性结构和创新产出的关系,来研究发明者之间的信息、知识、以及资源的交流模式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了促进创新系统中知识交流的建议。





上一篇:完全市场与不完全市场中的期权定价
下一篇: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混合密钥管理机制研究与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课程推荐
|网站地图|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