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人继发卡氏肺孢子肺炎(PCP)的诊断治疗及PCP的发生与CD4+细胞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4月-2001年2月诊断的34例PCP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患者中有发热、咳嗽、有呼吸困难、间断性咳嗽少痰症状的比例分别为100%、1 .5%、85.3%、 .5%;血氧饱和度52%~8 %;胸片呈间质样改变;乳酸脱氢酶(LDH)升高;CD4+细胞极度减少(平均21/mm3);复方新诺明(SMZco)治疗反应良好且安全。结论:34例艾滋病病人发生PCP时细胞免疫功能极度低下;艾滋病继发PCP的特异性诊断是病原体检查,但是典型的临床表现、胸片影像网状改变、血氧饱和度降低、LDH升高及SMZco治疗有效也可以明确诊断PCP。 【关键词】 艾滋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1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31(2011) 09-1013-02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是由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呼吸系统机会感染,是艾滋病病人中首先发现的最重要的机会感染之一。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4年4月-2001年2月34例艾滋病患者均已确认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分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2.5岁,均为上世纪90年代有偿供血者,均进行抗病毒治疗。 1.2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93年修订的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及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1]PCP的诊断标准: (1)HIV/AIDS明确; (2)慢性咳嗽,发热,进行性呼吸困难,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3)X光片符合PCP的表现:双下肺纹理增重,呈网状或小囊状改变; (4)复方新诺明治疗,反应良好。 1.3 临床表现(表1) 1.4 实验室检查 (1)T细胞亚群的特点:CD4+细胞从5~ 3/mm3,平均21/mm3(由该县防疫站提供); (2)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52%~8 %; (3)血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32例高于正常,2例正常,平均为4 2U/L; (4)血常规: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高,嗜酸粒细胞增高; (5)胸片: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小囊状改变25例,单侧改变2例,正常或不典型胸片1例。 1.5 治疗情况及毒副作用 (1)一般治疗:维持水电平衡,卧床休息,吸氧3L/min; (2)病原治疗:参照《复方新诺明预防艾滋病主要相关机会性感染技术指南》[2]复方新诺按120mg/kg分别给患者8-12片/天,分三次口服,疗程10-28天,平均21天。尔后给予1片/天维持; (3)治疗反应情况:14例治疗平均8天后体温正常,临床症状好转,血氧正常或趋于正常,胸片2-3周后逐渐吸收;12例治疗2周后未见明显疗效放弃治疗自动出院;8例未恢复正常之前死亡,其中3例因症状重,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加用强的松或甲基强的松龙,均治疗死亡; (4)不良反应:有13例发生消化道反应和/或轻度皮疹,因症状较轻未停药,未见肝肾功能损害。 2 讨论 PCP是由卡氏肺孢子虫是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最初常见于早产儿、器官移植及肿瘤等免疫缺陷的病人,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以来,PCP已成为AIDS病人最常见的机会感染和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在国家级省级艾滋病知识培训会议有专家称20%的AIDS病人及50%的HIV感染者一生中至少要经历一次PCP,而一度估计感染PCP的危险接近90%,如果没有有效的预防,第一次发生PCP后一年内的复发率约是 0%,其中约有50%死于PCP[1]。 AIDS病人感染PCP的高危因素是CD4+细胞 |
上一篇:深静脉留置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下一篇:浅谈卫生经济学与医疗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