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课前预习――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这是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十分地注重了学生的“课前预习”,雅非就是为自己 “讲授新课”是更容易,以便于学生能更快 “接受新知”。所谓如此方式,其实学生的学就十分的被动,就导致了学生在思维上的依赖性,因而也就违背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学原则,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逐渐丧失。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活动,这充分表明学生应该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联系生活;实践
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更是如此。小学数学教材从选材上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得数学知识不再是空洞枯燥。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身的业务水平情况,创新使用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把数学教学融入生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亲近数学并学会数学知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芯兰说过一句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亲身体验,他们便能够很好地对数学进行理解和掌握,使他们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与轻松。例如我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我把全班40多个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用计数器拔一拔,或者带领孩子们带操场上拣小石头数数等方式,体验加减法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一次关于《统计》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将各种水果图片杂乱雅章的摆在各组桌面上,提出了“你们能将它们进行分类吗?”的问题,然后让学生经过小组分工,动手操作。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最后我要求孩子们告诉刚才分类方法,其实分类的的过程中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统计》知识。如此以来,课堂寓教于乐,教学变得简单,学生饶有兴趣,得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的锻炼,比起枯燥的讲解和雅可奈何的听课,效果好多了。
2.创新是学习数学的新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小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通常会产生许许多多的“为什么”,他们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对自己的玩具车为什么会自动行走感兴趣时,他们不惜破坏自己心爱的玩具。那是孩子们探索的“天性”,那是一种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更需要自主探索,需要不断创新,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创造研究探索的氛围,开展各种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让自己的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地去发现数学,去创造数学。“不会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需要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之外,更应该培养我们的学生创新的意识。比如: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让学生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作为老师,我们只需要适时点拨、评价就可以了。
3.德育是数学教学不能忽视的东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传送带、催化剂。它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调节等作用。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教学《加减法》的时候,我除了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捡小石头学数学外,我还给学生们布置了课外教学任务,回去帮父母洗菜,在洗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加减法,还让学生体会了帮父母做事情的喜悦之情。在《认识纸币》教学中我教会孩子体会父母辛苦赚钱来之不易,学会节约用钱,并且要爱护纸币等知识。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之中,是各科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知识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小学数学课程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知识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而不是单单为学习而学习,从而了解数学课程的价值,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社会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12-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