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4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120(2010)11 - 8 - 01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病发病因素,探讨成分输血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科13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通过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输血制度的执行,合理使用成分血,加强心理护理的护理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血液病患者给予成分输血,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血液病患者生命。结论 加强成分输血管理,丰富临床知识,保证医疗质量,提高输血疗效,减少医患纠纷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液病;成分输血;护理
血液病是原发于造血器官或其他系统的疾病,常表现血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以及出凝血机制的障碍,反复甚至长期输血是维持和抢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但全血含凝血因子,白细胞和血小板,且反复输全血易发生同种免疫,传播病毒,增加循环负荷等副反应[1], 故强调成分输血,这样既可输给所需成分,提高疗效,也可减少受血者的痛苦。
1 临床资料
2001年2月至2009年12 月, 我科对130例血液病患者给予成分血输注,男18例,女52例,年龄3~ 5岁,平均34岁,白血病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3 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其他4例。
2 护理对策
2.1 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输血前须向患者及家属告知输血的必要性及不良后果,获得患者的理解,让其权衡利弊后在输血协议书上签字。同时,告诉患者目前输血的安全性的现状及其对特定人群的确定适应证的疗效远高于危险性[2]。
2.2 加强输血制度的执行输血前严格执行三查八对,详细记录输血的时间、血液成分、量、血型;输血中、后有雅输血反应及其处理情况。执行者在输血记录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的签名和执行时间保持一致。输血后将血袋上的产品质量编码贴在输血记录单上并归入病历。
2.3 合理使用成分血
2.3.1 输注浓缩红细胞悬液的护理红细胞的功能是携带氧气和物质,在组织内进行气体和物质交换,红细胞悬液适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或部分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等。输注前需将血液摇匀,输注过程中也不时摇动血袋, 使用一次性带过滤装置的Y型输血器,一边连血袋,一边连生理盐水,同一输血器在连续使用5h以上,部分血液成分在过滤器上粘着沉淀,不仅影响输注速度,还可繁殖细菌,而且细胞破坏,纤维蛋白析出可诱发DIC,故须更换[3]。1u的红细胞在4小时内必须输完,输注时莫菲氏滴管液面应取2/3为宜,因滴管内血液的滴落高度愈小,红细胞受到的冲击及摩擦力愈小,红细胞损失量愈小[4],输注中输血器发生阻塞时,须更换输血器,切不可挤压滤网,输注中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若病人主诉咳嗽,胸闷,呼吸短促,检查有颈静脉怒张,脉搏增快等表现时,应停止输血或减慢输注速度,病人取坐位,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2 输注浓缩血小板的护理血小板性质脆弱,离体后很容易变形,聚集和破坏,血小板要轻拿轻放,轻轻摇动使血小板均匀悬浮于血浆中,浓缩血小板适应于有活动性出血,或合并严重感染,凝血因子缺乏,高白细胞时考虑输注,血小板可保存3d~5d,不宜冷冻,同时输几种成分血液制品,应先输血小板,一般80gtt/min~100gtt/min,输注过程中护士不得离开。
2.3.3 输注冷沉淀的护理冷沉淀含有大量的不稳定的第V,VIII因子和纤维蛋白原,适用于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缺乏,出血性疾病等, 输注时速度以病人能耐受的最快速度为宜,一般应在30min内输完,每袋冷沉淀仅20ml~30ml,成人一般多袋联用,应随时更换,严密观察止血效果及不良反应,一次大量输入应防止肺水肿,少数病人输注中发生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症状很快消失。
2.3.4 输注血浆的护理普通冰冻血浆用于补充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新鲜冰冻血浆除普通冰冻血浆的适应证外,还可补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大量输血导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症等。融化后的血浆应尽快输注并一次输完,输注血浆时严格掌握输注速度和剂量,一般速度为5~10ml/min,输注中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融化后的血浆应放在4度冰箱内,并需在24小时内输注,以免蛋白变性引起严重的输注反应。
2.4 心理护理血液病病程长,严重威胁病人生命。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人的心态,用美好的语言,熟练的技术,以情感的感染力改善病人的各种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输血环境,使病人积极配合,最后达到输血护理最佳的效果,输血过程中,如果出现输血反应,当反应症状消失后,立即告知病人,减缓病人的紧张情绪。
3 小 结
成分输血有针对性地补充不同血液病病人所需要的血液成分,临床输血工作应严格管理,加强监控,护理人员要掌握各种成分输血的护理,提高输注效果,减少输注反应,延缓血液病患者生命。规范临床输血技术,实施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输血,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减少医患纠纷起着重要作用。现代输血技术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成分输血的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 把新的技术和知识导入护理工作,以适应现代输血医学迅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汪明春.成分输血与输血反应[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1-4.
[2] 王筱敏,杨敏.护理学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 :111-112.
[3] 李志强.现代血液病输血疗法[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31-33 .
[4] 果海青,梁安珍,李莲芬,等.莫菲氏滴管液面高度与输全血红细胞损失的实验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8,14(5):2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