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范围的其中一个方面,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在课程改革校本化发展趋势下,在认真研究劳技教材的基础上,尝试将具有学校特色文化及当地旅游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同川滋育仁美》融入劳技教育中,把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其良好的素质。
【关键词】:劳技教育;校本课程;有效整合
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和重要发展趋势。校本课程,实质上是学校以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自行开发的特色课程,它必须充分注重学校教育环境的独特性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劳动与技术课和校本课程整合必须基于学生、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产生的和感兴趣的问题;必须立足校本,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优势;必须面向社会,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让学生在获得积极劳动体验的同时,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背景分析
1.从现状来看
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辛苦劳作的成分日趋减少,加上家长对子女的溺爱,使他们缺乏劳动技能,再不及时加强劳动素质教育,以后将成为社会的“寄生虫”。
2.从劳技教育方面来看
学校劳技教育内容过于单一,要求过于统一。中小学劳技教育仍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急需加强。因此,我们要善于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学到真正有用的技术,以提高劳技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性。
3.从校本课程实施来看
目前,校本课程理念过分注重学校特色办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偏差;过分注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偏差。在实施教学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学方式单调,以讲授为主,缺少动手操作的活动性;没有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教学等。《同川滋育仁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是作为对劳技教学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劳技能力,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与学生一起走入“生活世界”,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二、案例尝试与思考
1.以校本激发兴趣,让劳技课“活”起来
传统的劳技课,学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制作,学习过程中缺少目标驱动,积极性不高,兴趣持久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将目标融入劳技课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换言之,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起来,让劳技课“活”起来。
很多教师都说劳技课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对此,我从教学内容入手,把教学内容与校本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校本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2.校本实践活动,让劳技课“动”起来
劳动与技术课程以体验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获得劳动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激发“动”的欲望
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动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乐于实践,乐去参与。在劳技教材《工艺制作》中有“石膏透雕花窗的制作”这一课,我事先几课,先让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中的“同里主要景点”如退思园等,让学生去实际参观一下退思园,重点是要让学生观察园内各种漏窗,向导游请教漏窗的一些知识。学生将参观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校本课程中“园林建筑艺术――漏窗”中有关内容进行精心整理后,在劳技课上进行交流。如“什么是漏窗,它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园林建筑上为什么要广泛地使用漏窗呢?除了园林以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漏窗呢?”等一系列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浓厚,积极性很高。接下来为学习如何制作漏窗这一环节,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掌握“动”的技能
掌握一定的技能是《劳动与技术》这门学科的重要目的。在学生掌握漏窗的一些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制作漏窗模型。基于安全、卫生、省材等方面的考虑,我将用石膏制作漏窗,改用KT板制作漏窗的创新制作。在课上,我让学生观看一段全国首位劳技老师用KT板制作漏窗的录像。观看结束后,我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制作漏窗的一般步骤:①漏窗图稿设计,并剪刻出图稿样式。
②描稿放样(首先把漏窗刻纸放在18cm×18cm白色KT板的正
中。如果要使刻纸在板面上更加伏帖,并且不因为描稿操作而破坏刻纸,我们可以在刻纸上加盖一层透明玻璃纸,然后用透明胶带纸固定好。注意一定要确保刻纸摆正、居中。)③收稿审样(当图稿全部描好后,就可以撕去透明胶带纸,除去透明玻璃纸与刻纸了。这时KT板面上会出现清晰的描稿印痕。)④雕刻的操作(把KT板放在玻璃板上,把美工刀推出2格刀片。雕刻时身体要坐端正,并且注意操作安全。)学生掌握了制作技能后,尝试亲手制作漏窗模型。
(3)体验“动”的成功
学生的亲身活动是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才能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劳技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收获成功。
《漏窗模型制作》是学生很感兴趣一个项目活动,将劳技课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生充满了兴趣。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整堂课都在“动”中完成。
①动眼――观察,从观察不同种类的漏窗到漏窗模型的制作
技术及技能要领,如:漏窗雕刻的操作中,首先刻正面,沿着KT板上图稿的线条,用美工刀刀刃仔细雕刻。入刃要直,也要深,要把刀尖刻到KT板的底部(背面)。正面刻好后,将KT板翻转过来,刻背面。沿着刻正面时刀尖戳出来的痕迹,在背面也雕刻一番。在刻的过程中要不断翻转,观察比对,使得KT板两面的雕刻效果保持一致。
②动嘴――讨论,在活动中有学生在问:直线容易刻,那刻曲线怎样才能刻好呢?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总结:直线容易刻,如果要刻曲线,在右手刻的过程中,左手应该灵活旋转KT板,使得描稿线条迎合刀刃就刀而达到所需要的雕刻效果。
③动手――操作,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掌握了漏窗基本内容及其制作技术,学生亲手尝试制作漏窗模型,他们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快乐,作品的制作完成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就感。
三、收获与体会
1.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劳技课程的内容,极大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爱好,为学生体验和感知生活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使得劳技课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能力,也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拓宽了教学空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3.劳技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有利于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整体实力的提升,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方面只做了一些尝试,要实现全面整合,我认为还要做到几方面,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还要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特征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加
工处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问题的探
索、信息的交互、自主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1-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2]教育部.1-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
[4]陈胜良.课题指南.2003(3).
[5]张建芳.谈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差.2005.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与策略下一篇: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方式运用的问题与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