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 键 词】教学模式;小学科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 -0149-02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地教,甚至是满堂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一、“五自”教学的基本结构
我校小学科学组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激趣设疑,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提炼,自觉巩固――反馈矫正,自行提高――鼓励创新,自由发展。学生先根据学习目标进行预习课本内容,再针对未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展开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对较难和仍未理解部分进行问题设计,并互相提问或是实验验证,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点拨、讲解。接着,教师再辅以练习对学生加以强化训练。最后,系统疏理,相互联系,前后贯通,拓展延伸。
五个环节环环紧扣,形成了主体教育的基本环节,构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小学科学课堂结构。(如右图)
二、实施“五自”的有效策略
1. 预设目标、改变主体。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从学生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预设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计划,所以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设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溶解快慢》的目标:(1)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2)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这样的目标改变了那种把教师当作行为主体,从规范教师教学角度出发的陈述方式,代之以从学生角度出发陈述学生学习的行为结果。在教案上改“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这样在目标的设计上,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潜意识把行为主体转向学生;行为主体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叙写方式的表面形式变化,它体现出科学教学过程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体现出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2. 学案设计,突出主体。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而教师只是学生这些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体现学生是课的行为主体。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土壤中有些什么》时,教科书设计了一系列实验,先易后难地引导学生对土壤的组成物质进行不断深入的认识。教学也就往往设计单一化的教学方案,依次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证明。有的教师甚至用课件代替实验演示实验过程。其实,学生对土壤的基本组成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的,并不是一雅所知的。根据教学需要,我把导学案设计如下:
寻找土壤的成分
1. 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把你的发现记录在作业本28页的记录表上。
2. 观察干燥的土壤:借助小棒,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有什么发现?能给他们分分类吗?怎样区分呢?(阅读书本52页)
3. 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用木棒用力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在一边。注意观察刚倒入水中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注意:搅拌的时候不要溅出。)
4. 土壤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再试试这两个实验。
(1)燃烧土壤。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燃烧浸泡土壤的液体。观察一下,玻璃片上留下了什么?
(3)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阅读书54页文字。
5. 请小组同学整理你们的实验记录,想一想土壤中有什么?
土壤和生命
1. 你知道土壤中有哪些生命吗?请举例。
2.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他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讨论 看书54页插图 观察)
3. 思考:土壤和我们人类又有怎么样的关系呢?
总结延伸:阅读高士其的《我们的土壤妈妈》。
上述设计,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猜想、设计,分小组同时进行设计实验并证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设计实验方案。这样,让学生在实验中“自主”地认知土壤的基本组成,共同完成本节内容,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不是单一地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学习。
3. 关注学生,动态生成。课堂上,意料之外的情景时有发生。这使得我们想到,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有一定弹性空间,不能过于死板,教学目标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动态生成,而不是全部课前制定的。为此,我校科学组提出“鼓励学生想知道,学生想知道的尽一切让其知道”的口号,并付诸于实践。
例如,我在讲“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时,一个学生突然问:“种子如果没有种皮,能不能萌发?”根据科学教学参考书的要求,只需让学生探究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即可,所以备课时我也没有设计这个问题。怎么办?是搪塞过去,还是置之不理?可这毕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想到这里,我放弃原有的教学设计,坦然地告诉大家我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用实验证明吧。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考虑得非常细致,不仅把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种子具有活的完整的胚,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探究出来,而且还扩展到“土壤、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同时也解决了“没有种皮,种子很难萌发”这一科学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点。
4. 充分放手,两个“关注”。在“五自”课堂上,教师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具体来讲,教师要切实做到两个“关注”: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所谓有问题的学生,是指那些不认真学习,不紧张投入的学生。教师如果发现不动脑、假动脑、不积极的学生,就用目光示意,用手指示意,用语言示意,用脸色示意……一句话,教师要用自己的机智,处理学生的不学、假学、厌学,有利、有理、有节地处理问题学生。所谓学生的问题,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不要立即教,不要立即给以指点、引导、启发,而要激励学生自己竭尽全力去解决。即使学生实在解决不了,教师也不要出场,而要引导学生相互解决,共同研究,让学生在自己解决与合作解决中尝到与困难作斗争的喜悦;只有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时,教师才出场,但不是教,而是给以必要的引导、帮助、启示。
综上所述,在实施“五自”教学中,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即时表现,并加以适当影响、引导,既帮助学生增加知识,提高能力,又保护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自主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缩小了优生和后进生之间的差距,在根本上改善了教学效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清华.关注生成性目标构建生命性课堂[N].中国教师报,2003,12.
[2]王芳.新课程:课堂是生成的[N].中国教师报,2003,8.
[3]科学(3~ 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10).
[4]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
[5]郑金洲.生成教学[N].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对高等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策略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