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一言以蔽之,即在活动中育人。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与观点,现总结如下,以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
品德课程中的“活动”应该是儿童的活动,必须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作为一名品德课程教师,只有细致、全面地走近孩子,融入到孩子们中间,了解了孩子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认知水平、心理需求、处事方法等,才能使自己设计的活动赢得孩子们的喜爱并让他们在活动中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尽情展现自己的特长,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才能使活动的实效性大大增强。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平等的交谈、相处以外,还可以主动向其他任课老师或家长进行询问,或下发调查表给家长,进行信息搜集等。久而久之,就能对所教的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需要以及主动性和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儿童的生活实际为依据,从儿童的心理需要出发来安排教学内容,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应遵循的一条原则。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当时当地的实情以及班级内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选择并设计活动内容和程序。如在执教二年级上册《走进秋天》这一单元时,课本给我们提供了“校园种植角”和“果园的收获”等活动内容。而笔者所教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区,孩子们对城市风光较为熟悉,却对秋天丰收的田野深感陌生,学校也没有为学生开辟自己的“开心农场”,因此在设计活动内容时,笔者毅然拚弃了课本提供的内容,而是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来到美丽的大运河畔,融入到郊外的田野、菜园和生态示范园林中,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去感受。毋庸置疑,科学大胆的取舍,使品德课程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诗人、伟人的名句早就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意义!
三、活动形式宜活泼多样
好奇心强而专注时间短,是儿童注意力的显著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所开展的活动,其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活泼有效的。形式愈活泼、愈多样,就愈能体现品德课活动的特点和魅力。品德课堂教学的活动可分为板块进行,不仅课堂外的活动形式要重视,课堂内的活动形式更应该精心策划,以不同的形式呈现每个活动板块的内容。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手拉小手》这一课时,笔者采用“爱心互助系列剧(室外活动)――情感热线(画面展示)――表演唱《小手拉小手》”等一系列不同的活动形式。其中,小品系列表演从定角色和情节到分小组排练,最后汇报表演,完全由孩子们自主完成,自主性得到尊重。因此,孩子们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参与兴趣,他们兴味盎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活动之中,整个活动舞台热闹非凡,其乐融融,真不愧是一场情感交流的盛会。
此外,在平时的品德课程教学中,笔者经常开展多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如展览、比赛、故事会、小品表演、游戏、到开发区访问、参观等,动手方面的有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小创造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品德教学的活动舞台增添了色彩,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四、活动评价应科学合理
“对一个学生来说,5分的成绩是标志,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3分就是了不起的成绩,教师要善于确定自己的学生在此时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过的一句至理名言。其传达出的理念就是教师评价学生要遵循科学而合理的原则。
关于活动的评价,可依据“注重过程”、“尊重多元”、“全面评价”、“引导反思”的思路进行,其主旨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促进课程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着教育的结束,也不代表着儿童认知的结束。笔者认为此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孩子们对自己曾经参与的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中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 人性化的评价。教师在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亮点,发展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成长中的需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此,笔者确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要求。如在教学《我是家中小成员》一课,关于自我服务的活动表演,笔者在进行评价时不只重速度,更重质量,重鼓励。
2. 具体化的评价。活动,不管是室外的还是室内的,都应该要求孩子们人人参加、时时参加。教学过程中,尤其关注那些不好张扬,不善于表现的同学在各种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以便于及时地对他们进行热情的赞许和鼓励。例如,在活动中坚持使用积分的方法,给参与活动的孩子加分或赠予他们喜欢的图片,放进他们的成长记录袋或制成较为感性的统计表格张贴出来,让他们随时了解自己的参与活动情况,从而调动孩子们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 多样化的评价。为了让班级里的孩子始终保持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信心,笔者善于运用各种途径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而实施多样化的评价。如,用“艺术广角”展示孩子们的劳动成果,用“成长足迹”(成长记录袋)珍藏孩子们的成功作品,鼓励孩子们将自己倾注自己心血的、比较满意的作品向学校推荐,陈列在学校的展览室里。多样化的评价,不仅能树立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热情,更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从而走向双赢。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增强学生语文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