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内在感染力,将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卓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文章对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作了一些探索,期待能对具体化学教学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化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由于信息技术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的内在感染力,将在化学实验和理论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基于此,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当积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理论依据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提供最好的理论支持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最早的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顺应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
发展。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是互相促进的,建构主义理论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最佳的理论依据,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提供最大的技术支持。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被降解、消失,从而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例如,硫酸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上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以接触法制硫酸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典型设备等,第一次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化工生产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理论跟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采取了实物、标本、模型或图表措施,学生还是觉得比较空洞。我采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它设计动感强,易引起学生注意,讲解步骤清楚,层次分明,板面清晰,提示、过程、结论完整;图象形象、生动、直观。哇!沸腾炉真的沸腾起来了,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直奔接触室,摇身一变,变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进入吸收室洗了一个浓浓的“硫酸浴”,出来一缸热气腾腾的发烟硫酸。与此同时,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典型的练习,更是画龙点睛,错对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掌握了工业制硫酸的全过程。又如,在学习《乙酸》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以及键与键的键能的不同,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因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羰基与醛类的区别等。
(二)利用计算机动态演示,培养学生发现与探究问题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特别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雅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掌握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甲基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在课件播放像,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在课件中播放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化工生产的教学中。如合成氨工业肥皂的制取接触法制硫酸等,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提不起兴趣。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能死记硬背,效果当然不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才是理想的!但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穿插在课件当中,就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使枯燥雅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同,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它是多么有价值,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利强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