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脱离学生的实际,挫伤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事实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取中、平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接受学习”对学生来说,应该还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不要轻视、排挤它!对于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比“探索”这种提法更好!我想,如果学习对学生是有意义的,它肯定在启迪着学生的思考,它肯定具有“探索”的成分!
2 教师要掌握合作学习的尺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把握教材,对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一个基本估计:哪些问题学生能够独立解决,哪些需要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学习小组。要实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哪些内容应该进行小组合作。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不能为了小组合作而合作,比如很多教师经常在用“你们猜猜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你们给它起一个名字”等问题让学生探索,许多的“发现”与“探索”也是教师刻意安排的。我不想全盘否定这样的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可是,在很多时候,我发现课堂中此类的提问给老师添了许多的麻烦,雅疑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次,小组合作要有具体目标,学生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这就需要老师明确小组学习的负责人,维持好学习的秩序,避免个别学生乘机开小差,玩耍。避免学生间的纷争。同时,还要教给学习方法,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如提出以下四步:
(1)我能读。每个同学自己读。
(2)我会问。提出自己的疑问。
(3)我能帮。说说我的理解,我的想法。
()我会读。把自己的理解读给同学听。每一个同学都来读读、问问、说说、听听。同学问,相互补充,相互扩展。组长调控中间的每一步骤。同时,也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以指点、辅导。现在的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形式上是合作,但在思想上多半还处于“单打一”的状态,自己说自己的,自己学自己的,小组汇报时还是仅仅说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没有落实好。小组汇报时代表的是小组的意见,叙述时语言要逐步做到有一定的条理,听的同学要做到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学会尊重别人。小组成员应定期更换,常在一起合作思想已互相同化了,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因此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小组合作,有横向小组合作、纵向小组合作、好朋友小组合作等,根据课堂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2.2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现在大多数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几名同学讨论,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有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教师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需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的,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帮助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更有价值。
2.3合理引导、训练学生学会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几张桌子拼凑在一起,学生坐成“田”字形或围成一圈(小组内有大半的学生身体朝着左或右,头却要转过去朝着前,一堂课下来腰酸脖子痛);当老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老师又说“停止”,学生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当听到老师的号令又再来一次“合作”;当老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老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只是陪客、旁观者,有的小组合作因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而变成了学生说笑或玩耍的机会;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于是就这里看看,那里站站,有的还干脆去干自己的事去了……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六会”:学会尊重与倾听;学会质疑与求异;学会接纳与放弃;学会宽容与帮助;学会评价与创新;学会求助与生存。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时小组合作式学习的几点认识,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其他老师批评指正。浅谈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王红丽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实验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九年制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其目的在于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所谓实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操作能力: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器、安装实验装置、自行设计各种实验步骤、采集制作植物、动物标本;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在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聆听、观察、阅读、质疑、记录分析实验结果等途径获得知识能力;③整理分析能力:通过表解、图释记录实验的结果,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实验成败原因,并能解释实验现象,写出实验报告;④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应用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寻求解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笔者首先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里特征,采取以下不同的组织形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 模拟实验
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好奇心强、好动,他们做实验时,注意力分散在实验仪器及用品上,不注意听讲、看老师示范,在实验过程中不认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不细致。此时,我一般采取模拟方式进行实验。如《显微镜的作用》一课,先讲解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操作显微镜时边讲要点、边做示范学生边模仿操作。这样模仿操作完显微镜后,再让学生独自操作一 两遍,经过几次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就基本上学会使用显微镜。模拟实验教学方法的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2 分段实验
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再以分段实验的方式训练学生。如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一课,把实验分为制作并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制作并观察番茄果肉细胞、观察叶表皮永久装片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实验过程是老师先讲实验操作的要领、做示范,然后学生再独立操作、观察。学生操作观察时老师来回巡视辅导,一个阶段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阶段。各个阶段完成后,老师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洋葱表皮细胞近似长方体,番茄果肉细胞近似球体,叶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但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老师再补充说明,植物细胞都有细胞膜,但由于它太薄。而且紧贴细胞壁,用光学显微镜是不易观察到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不同的细胞形态不同,但它们都有相同的结构即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分段实验不仅给学生提供独自操作机会,培养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资料,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从而主动获得知识。
3 独立实验
经过一段时期分段实验的训练后,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操作实验。方法是实验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熟悉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实验所需的药品、材料。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讲清要点,然后再让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巡回指导,若发现带共性的问题,要让全班停下来t统一纠正后再继续实验,最后总结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就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通过以上的组织训练后,学生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用解剖器解剖小动物;学会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初步具备了独立实验的能力。
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对植物、动物、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进行调查、研究,使他们有机会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
浅悟情境创设“三步三主”教学法
丁辉香
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灌输教学方式,构建轻松教与学的课堂,特尝试大力推行以“少讲多练”,“精讲精练”为主旨的教学方法:“三步三主”教学法。“三步”是指整个课堂由“一学达标一点拨构建一拓展升华”三个步骤组成。
“三主”是指第一步自学达标环节以学生“懂”的主旨;第二步点拔构建环节以学生“会”为主导,第三步拓展开华环节以学生“通”为主线。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的新知识。这样学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数学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教育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下面就此谈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创设情境,贯彻“三步三主”教学法的做法。
笔者在上八年级数学《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应用》习题课的过程中,选取了这样一道应用题。
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步行15千米到B地,甲比乙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乙早到半小时,问二人每小时各走几千米?
由学生解答,接着联系实际编拟一道关于分式方程120/X=120-X/2X+2的应用题,要求表述完整,条件充分,并写出解答过程。我要求学生自己答以上自编的问题,他们都能准确的给出解答过程,并都能清楚的说出分析问题的步骤,此时,学生兴趣特别浓,结束之后,我告诉学生,我们不仅要会解分式方程应用题,更重要的是根据所给分式方程拟编应用题。会解答,这就是“三主”的第三步,拓展升华环节以学生“通”为主线。
在上初二《全等三角形》习题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对应相等,第三边上的高也对应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决这道习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三步三主”模式。
对于上述的几何证明题,学生都能给出正确的解答过程,值我诱导学生不要停留在命题的原意上,分组讨论,试更换命题的条件,看结果是否依然成立。
第一类,将“第三边上的高线”换成“第三边上角平分线”或“第三边上中线”。
第二类,将“两边”换成“两角”,并将“第三边”换成“两角夹边”。
第三类,将第一类、第二类命题综合成一个命题“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与另一个三角形中的两边(或两角)’对应相等”,给出以上命题以后,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此时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毕竟这些命题都是他们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因此,我感到:“教学生问比教学生答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更重要”。
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反客为主,从作为问题的接受者转变为问题的解答者。这样不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有作用,更有意义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下一篇:浅析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其教育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