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实验课;能力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生物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生物实验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一、生物教师要加强实验的钻研,丰富生物实验的教学方法
对于观察性实验来说,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实物、样本、图片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巧妙组织。有很多实验观察材料,我们可选择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观察材料,这样既能减少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量,又能促进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若加以正确引导,还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合作意识等能力。
对于验证性实验来说,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常用实验器材的识别、用途、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基础内容的教学,要讲清楚,示范到位,学生要亲自动手,反复演练。如光学显微镜是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必须掌握的实验仪器,能认识它的结构、会正确使用它、懂保护它是显微镜实验教学的基本内容,而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是教师短时间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要经历从原理引入到直接感知再到理性积累领悟的反复过程,单凭看图背要点是难以让学生真正把握它的使用的,需要让学生经常亲自动手操作。
二、生物教师要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是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基础,只有掌握、理解步骤方法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步骤方法,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使之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准确的实验效果了。
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只有发现问题,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
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对实验过程方法的死记硬背。
例如:在学习昆虫发育的时候,课本上有一题目问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对吗?学生往往认为是对的,我问:“蚕吐完丝就会死掉吗?”“不会。”有的学生思考后回答。“那成了什么呢?”我继续问,“蛹”,有的学生回答。“最后变成了蛾。”我补充道。就这样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了昆虫发育的过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虽然是同学们很喜欢生物实验课,同时也是教师很难控制的课。一些学生本来对做实验很有兴趣,还制订了很好的计划,却常常因为动手能力差,导致实验操作不成功,很难得出正确结论。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生物实验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我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比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到泥土里面自己寻找(可以设问: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易发现蚯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做实验的兴趣,还可以顺便观察蚯蚓生活的实际环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教育工作者,应该倍加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他们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实验,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使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知识,为生物科学的研究、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日本生活作文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启示例谈下一篇:网络教学在高中语文第五册小说单元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