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职业学校课程设计中,应坚持夯实学生人文素质基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文理渗透,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将入学、培养、就业一体化设计,整合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切实全面提高职校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职业学校;人文素质;课程模块
新时期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将进一步完善。以河北省的情况为例,其地域性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在产生许多变化,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而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说,不断增加的新就业族,在这样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中,如果基本素质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便将雅所适从。几年来,我们结合河北地域经济发展特点,摸索适应其发展的人文素质课程结构,以期通过事半功倍的综合教育手段培养新型就业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成果,我校在这项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较大进步,对职业教育人文课程改革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更新观念,深化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2008年到2009年,我校先后两次在师生中开展了教育思想和人文素质培养大讨论活动,全校在讨论中形成了共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的技能型人才,而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个学生的素质决定了其在社会工作中的发展能力。特别是2009年,通过新一轮人文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学校形成了坚持为区域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办学宗旨等先进的办学思路,也为加强人文课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主动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要求,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从2008年课题立项开始,经过充分论证,我校为课题组提供了辅助课题经费,几年来共投入2万元直接用于课题组进行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等,全方位开展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二、整合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校在中职人文课程改革方面开展了大胆的实践创新。经过对我省许多大型企业的走访,与来校选聘学生的用人单位座谈研讨,我们对现阶段河北省工业企业和服务性行业对就业者人文素质的需要有了基本了解。课题组2009年在试点班级的基础上,依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并实行人文素质课程贯彻始终的前期按学科大类培养、后期进行专业教育的“1+2”中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入学第一年主要学习人文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结合岗位目标全力对其文化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坚持夯实学生人文素质基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文理渗透,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将入学、培养、就业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人文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的系统性、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切实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建设,并使之与专业实践模块课程进行对接。人文模块分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人文模块的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划设计和评估。在必修课程模块中增加了河北地域经济概况、河北乡土文化、河北企业文化概况、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素质指导等课程模块;外语课程以增强学生外语交流和表达等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设计为商务英语和服务专业英语课程模块;德育课程模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地调研考察等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人文社科、公关礼仪、艺术体育、健康等4个系列。该系列从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既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外在风貌、待人接物的礼仪培养,也注重文化修养、艺术参与能力及鉴赏水平的提高。在专业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环节、顶岗工作环节不断发现基本素质缺失问题,不断修正原有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补充教育,以达到其未来融入社会、适应岗位的要求。
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我们不仅仅利用课程体系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帮助学生完善人文素质结构,增强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课题组制定了《学生人文素质拓展实施方案》,利用学生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统一起来,整体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四、通过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全面培养优质职业人才
通过我们运用新型人文素质课程模块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未出校门,在用人单位的选聘会上就可以充分展现较高的素质水平。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单位反馈意见也非常正面。课题组认为,这样的课程改革达到了以下收效:
1.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建立实施,有效促进了学生文化素质提高和适应工作岗位能力的双层提升。对校企合作、学生就业起到了很大帮助。这样的教学方式改革,是传统教育和实践性教学功能的合理延伸和有益拓展,从接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教学的首批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在锤炼优秀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能收到单纯的基础课教学所雅法达到的教育效果。
2.推动了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发展。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建立实施,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适应社会、学生就业为导向,坚定不移地为职业教育服务,培养的学生是高质量的、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初步的实践表明,这项课程改革对于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队伍,整体提高河北省职业教育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3.增强了职业教育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校实施的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改革,从整个过程来看,将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有效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课程形成真正对接,充分体现了教学工作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工作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人文素质的同时,能够深入到第一线检验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形式,十分有利于了解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状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建立还需要不断修正与完善。今后,课题组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前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2]杨建波.大学语文的文化育人作用[N].光明日报,2000.
[3]王福先.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
[4]文建秀.论加强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对德育的推进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2.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河北现状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研究与实践》中期报告
作者简介:封丽华(1919-)女,河北鹿泉人,河北银行学校讲师,课题组成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教育下一篇: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浅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