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立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依照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分析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显得尤其必要。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一、定向示标,激发学生求知欲
为激发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最更要的是让学生在乐中学。笔者根据中学生好奇、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充分利用生物学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以乐激趣,以趣激学”的目的,成功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创设情境,诱发兴趣。生物教学中,若教师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必然陷入低谷,这种课雅益于教学,所以教师要洞悉学生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心理状态,依据所传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例如:在介绍光合作用时,我问学生“人们一般在早上锻炼身体,是不是早上的空气最清新呢?”这些问题必然引起学生的好奇,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巧用诗词,提高兴趣。适当运用诗词辅助生物课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例如:讲生长素的作用时引用诗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多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介绍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兴趣。在生物教学中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阅读教科书主要有预习性阅读、复习性阅读、思考释疑性阅读等几种形式。预习性阅读能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搞好预习性阅读,教师首先要布置阅读提纲。提纲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指出预习的要求,二是通过提纲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好的预习提纲应该是要求恰当的,也就是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能够回答的问题。例如在预习生物《光合作用》一课时,我就布置了这样的提纲:1.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光合作用在什么场所中进行?这个场所为光合作用提供了什么必要的物质?3.光合作用分为哪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变化是什么?4.什么是ATP?它与ADP有什么关系?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ATP起到什么作用?此外,为了督促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还可以提出“光合作用的第二个阶段能否在光下进行”等问题。
学生通过预习提高了自学能力,同时提出的问题也会随之增多。学生提出的问题大体可分为三类:1.与教学重点、难点有关的;2.与教学内容有关,但与重点、难点雅关的;3.本节教学内容以外的。第一类问题要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教师点拨、讲解来解决;第二、三类问题虽不属于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由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开阔思路、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十分有益,应该在课后解决。
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思考探索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提出的来源于社会实际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于问题的结论不预知,使学生萌发种种想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形成探究式的心智结构;学生接触到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尚有争议的东西,看到科学的未完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在创设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和已有经验,把问题设置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期在教学最佳期内达到教学目标。情境的营造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以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一切取决于教学的需要和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创设更优化的教学情境的同时,还要合理运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因为充分运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远远比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更有价值。为了培养学生多思、质疑的品质,我尽量把知识以趣味性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或者创设特定的知识背景,让学生思考(课堂上给学生留出时间)之后得出结论,进而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就会使记忆非常牢固,理解得也比较深刻,运用起来也相当灵活。比如在讲精子的形成过程时我设置以下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1.精子形成的场所?2.精原细胞经过什么分裂产生?3.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不是相同?4.什么是同源染色体?5.什么叫联会? .什么叫四分体?通过设计环环紧扣的问题,促使他们有目的地去想,层层解析,最后彻底搞清问题的本质。
(江苏扬州市第一中学;225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职业学校人文素质课程模块的整合与应用下一篇:新课改下论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感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