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了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理念陈旧、学材建设落后、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对提高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现状 对策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中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同普通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方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客观上要求高职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不能照搬或沿用传统学科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然而,高职英语“教”与“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实际外语应用水平较差。究竟如何根据岗位需求,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由多所中专、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专业涉及学科范围较广,部分院校甚至理、工、农、医、经、师等全面覆盖。然而,对英语教学的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应用性,未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岗位对其的不同需求。对全院实行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不切实际、不能学以致用,从而缺乏学习主动性,产生厌学现象。另外,部分院校还表现出表现出英语教学体系与中小学英语教学体系不连贯,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重复或脱节现象;基础性课程内容所占比例较大,应用型课程的数量及质量还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1]。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是一种工具。任何一种工具都具有多项功能, 掌握工具者一般很难用到它的全部功能, 英语也是一样。我国是崛起中的大国, 需要一些精通英语的专家;需要一批能在不同学术领域进行同声翻译和文字翻译的高级专才; 还需要许多结合自己专业需要去学会英语,作为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因此, 中国英语教育的语言学习应该分层次, 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奔前程”, 不必全部都追求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用英语思维、用英语做事[2]。对于高职学生在英语的学习中应根据专业需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进行课程设置,建立相应的课程标准。
2.教学理念陈旧,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由于英语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还未充分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真正内涵,使学生主体地位严重缺失。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但在英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传统英语教育却忽视了它的实用性。英语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们继续扮演着教学大纲的忠实执行者和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角色。教师注重传授知识 ,但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虽然很强 ,但听说沟通能力却相对较弱。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存在非常普遍。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和控制一切,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教师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等,选择教材,指出教学难点和重点,制作试题来进行教学评估,学生处于绝对从属和服从的地位。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高中阶段英语水平普遍较差。通常的结果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信心,教学效果也就因此难以令人满意。笔者曾在多所高等院校听课和调研,发现有些教师上课讲得确实精彩,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头头是到,但是学生却没有兴趣去听讲,一旦考查学生的能力,更是令人失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填鸭式”的强制灌输,满足于教会学生模仿和最大程度地记忆。短时间内,学生是掌握了一些知识,但缺乏应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并且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课堂气氛呆板,死气沉沉,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教师与学生难以互动,雅法进行有效交流,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厌学现象。
3.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将英语纳入全校(院)统一考试科目,考试成绩和全国大学生四六级等级证书或英语A、B 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或升学,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细心钻研各种顺利“Pass”的招数。事实上,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能力评价体系仍然十分陈旧落后,诸多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因素仍然存在。比如:(1)教学目标局限于A、B 级考试的框架,忽视对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2)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雅法服务于学生将来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3)考试分数依然被作为评判学业的最终标准,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效应”。
实施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对策
1.学以致用,根据岗位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标准
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应考虑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等各种因素,特别是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来合理开发校本ESP课程,并且形成自己的ESP课程教学与研究特色[3]。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依据Dudley-Evans & St John的提法,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的相关的英语课程,它有别于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针与教学主张。ESP不仅涉及语言本体和语言学相关理论,还涉及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著名学者刘润清(199 )指出,ESP教学时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4]。蔡基刚(2004)指出,ESP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5]。
ESP课程的主要特征是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在英国的St Georges’s,学生入学前要填写一张“课程内容”表格,使教师能够明确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以此为课程设计基础。他们认为,由于学习者需求总在变化,没有两种课程是完全一样的。在马其他的多家语言学校,都要求学生入学前进行需求分析调查。在English Plus Language Centre,学习过程中每周进行课程评估,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或教学管理组织来商讨学习内容和进度安排,以便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俄罗斯2001年对俄罗斯各地90多所高校,1000多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当时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语法、翻译法大行其道,未能使学生具备足够的工作或继续深造的交际技能。据此将大学英语的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EPS教学上[3]。对此,各高职院校应深入各个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岗位需求与学情的调查和分析,根据岗位需求及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标准。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改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改变学生普遍对英语的厌学现象。
2.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双师素质,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注重“我教得好吗?”而忽视了“学生们学得好吗”? 很多人都没有搞清楚到底该教些什么给学生。再者,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看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和改进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雅法达到要求。传统的教学传授的往往是事实性信息。这些信息在现代社会很多学生都可以自学或通过互联网等轻松获得[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复杂而精湛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从事的工作中会很快地学习新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内容,从而更加有效地运用英语,同时使学生交流、沟通、协作、再学习等关键能力得到培养。
我们一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只做了一些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未真正把握住其核心,应将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实践证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灌输是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角色需要转变,应是主动的学习者,不是被灌输者。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需要改变,最关键的不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是否讲清楚?语言是否流利?对所讲内容是否熟悉等?关键的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完成目标任务,同时综合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具体来说就是老师能否设计并组织出一种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做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并使各种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教学设计和策划能力。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教学研究,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使学生从传统教学的“受教”个体转变为“行动着的主体”,教师从“施教”主体转变为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咨询者、协调者,适应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英语教师应该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该牢记,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始终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学习。其教学能力不只是讲授和答疑能力,而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组织教学的能力。
另外,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大多都是外语专业毕业的,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EPS教学,还必须掌握任教专业的一些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根据充分的了解专业、地域经济等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与优化,使英语课程同专业课程教学融为一体。也就说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不仅是英语教师,还是一名专业技能课程的辅导老师。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比普通高校的英语教师水平更高,知识面更广。但现实情况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的锻炼和经验积累,在讲授英语专业方面是行家,但在其他专业方面则力不从心,容易导致教学方面至注重英语学科的知识,难以保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1]。比如医学专业英语、会计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及农业相关专业英语时,学生本来很感兴趣,但部分老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课堂上沿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单词、翻译课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亟待加强。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一般都具有一定的英语功底,只要稍加培训就能达到要求,鼓励专业教师担任英语课程教学任务。他们不仅能较好地找到英语在专业应用方面的切入点,并能根据专业需求开展英语在专业中的应用教学,也是英语教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3.加强教学研究,开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材
教学目标实现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教材的选择,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目前尚没有一套完整的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近年来陆续出版了针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各种教材在实用性及先进性上较以前的教材都有了极大的进步。但现有的高职英语规划教材,只是一种普遍引导性的教材,各地区、各学院、各系部、各专业的情况千差万别,用同一套教材显然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需要开发一系列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对此,建议各院校鼓励教师大力开发基于“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适合于各专业的校本学材。
4.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门课程的评价与考核从一定程度上也为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指定了方向,因此构建有特色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英语应用能力是一项综合的实践能力,因此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综合的评价。比如:(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与应用技能,又要评价其学习态度、兴趣和方法是否得当。(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使其由被动的受评者变为主动的参评者,以达到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促使其发愤图强的目的。(3)评价标准要多元化,既有课程统一标准,又有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二者互为补充,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全面的反馈。另外学生英语语言的实习、实训也要作为考核的一个方面。(4)还要开发有权威的能够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英语资格证书作为其就业时英语应用能力的砝码,以提高其就业力。
小 结
对于各高职院校进行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者应不断学习、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结合专业深入进行岗位需求调查、认真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与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学情等开发建设适合学生学与老师教的校本学材,彻底改变学生的普遍厌学现状,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时空,2001,15.
[2]万莉.国外外语教育及其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08,3.
[3]严明.国外ESP教学研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4.
[4]刘润清.21世纪记英国的一项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 ,2.
[5]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
[ ]冯克江.试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1,15.
[1]孙迎月.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汉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让孩子亲近数学下一篇:对合并组建的高职院校办学优势及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