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发布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情况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20多年的下滑趋势首次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在继续。又见有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模式的研究”的调查结果,“整体大学生的体质都在下降,200 年开始的数据证明,一届不如一届”。而江苏省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质指标都在下降,尤其是大学男生的下降幅度更大”,“在多数机能与素质指标的变化趋势上,大学生都不及中小学生。”
状况堪宝,何至于此?有人总结了几条,如大学到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大学生“夜猫子”和“网虫”太多、大学体育场地和设施不足、学生自主组织体育活动水平低,等等。笔者以为,最根本的还是理念有偏差。社会、学生方面暂且不论,就学校管理者来看,往往认为:体育只是强健学生的体魄,以及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体育对提高办学质量雅足轻重。因此,体育摆不到应有的位置,“德、智、体”被割裂,全面发展实际变为片面发展。所以,要遏制大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首先要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匡正。
在理念上,一个世纪前的张伯苓先生就有极好的见解。他认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主张“强我种族,体育为先”。早年创办南开大学时他就提出:“南开学生的体质,决不能像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壮起来。”如果说这种观点是出于对“东亚病夫”耻辱的一种激烈反映:那么,他晚年的观点则是一种教育理性的自觉。他说:“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我觉得体育比什么都重要,我觉得不懂体育的,不应该当校长。英、美精神即是体育精神,民主政治亦即是体育精神。体验过体育中的竞争、团结、合作以后,推行民主政治要有力得多。”张伯苓不是空头口号家,他在南开明确规定,凡百米跑、铅球、跳高和440米跑的成绩均要达到学校规定标准方为及格,并要求本校运动会要尽量使人人都能上场。他着眼的是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运动员的品格,较比运动的胜利更为要紧;正当的失败比不正当的胜利更有价值。”
改善今日大学体育其实雅需它求,好好学学张伯苓就行。倘若每一位大学校长都能像张伯苓先生那样看待体育,以体育为教育之本义,以体育为衡量学生成长之尺度,何愁大学体育不日新。本刊当期发表了王震、李竹梅的文章,他们认为,传统的大学体育过分关注了体育所改变的生物学目标――身体,而忽视了作为身体本体“人”的需求,进而提出,发掘大学体育的人文内涵,将大学体育纳入通识教育的视域,提升大学体育的品质。观点正确与否可以讨论,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现代大学体育价值重新认识的认真思考。诚然,大学体育品质的改善不只在理念和价值层面,也涉及体育内容和形式的方方面面。如何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多样化地、个性化地开设体育课程和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也需要深入探索。然而,理念是引领,没有正确的理念,就难有实质的进步。
提高质量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这里所讲的质量应当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而不只是智力方面发展的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是否提高了,大学体育水平、大学生体质状况改善应当是一个重要标准。“少年强则国强”,没有高质量的大学体育,没有身心强健的大学生,高等教育强国就是空话。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课改对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要求下一篇: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