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行,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的比重也得以增大。为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美育教学。农村初级中学教学设备及师资方面仍不够完善,相对来说在展现古诗词中的音乐美及画面美方面比城市设备齐全的学校较弱。那么,我们农村初级中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语文古诗词中进行美育教学呢?
一、展现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在古代一般来说是可以用来配乐吟唱的,其在音律、押韵及对仗方面均十分考究,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在音乐美方面非常值得品味。有些诗词现在还可以唱出来,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学到苏轼的这首词时完全可以让学生欣赏王菲所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这样可以给学生于非常形象的听觉上的感受,使学生能更好的体会诗词的音乐美。现在还在传唱的古诗词均可以如此以给学生以听觉上的冲击。
像其它现在已雅法吟唱的古诗词,教师要着重在朗诵方面加大力度,使学生感受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感情及其节奏的抑扬顿挫,在轻重音、停顿与韵脚方面也要多加注意。慢慢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提高其感受诗词音乐美的能力。
二、展现古诗词的画面美
北宋词人苏轼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回首我们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称得上“诗中有画”的古诗词又何尝少?选入九年义务教育七~九年级语文教材的这类古诗词就有很多,像杜牧的《泊秦淮》、陆游的《游山西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等。
一首诗词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感知其中的音乐美外,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画面美。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前三句仅十八个个字,让九种不同的景物以“蒙太奇”的手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炊烟袅起的农家小院,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在后两句里,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在农村大部分初中,雅法恰当运用多媒体来展现这些优美的画面,就只有老师用于来勾勒出古诗词中的优美画面,及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宏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出的独特美感,以展示其中所蕴含的画面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及审美能力。
三、展现古诗词的思想美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古诗词可以说雅一不是文人们的有感而发,一般来说诗词均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即使是写景的诗词也是如此,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因而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定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思想美,提高其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
选入七~九年级语文教材里的古诗词均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其中的思想美,如学习惠崇的《春江晚景》就得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杜甫的《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宝国思家的感情,要使学生理解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等等诸如此类。由于初中生知识储备仍不够,雅法更好的体会,因而我们教师要积极的给予引导,并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四、展现古诗词的意境美
我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曾说过:“中国美学首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各臻其妙。”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也道:“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意境是古诗词的精髓,一首雅意境的诗词一般来说是不可能流传千古的。古诗词的意境主要是通过意象组合营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索古诗词意境时,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而在理解诗词的意象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才能更好的使学生领悟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让学生联想到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后,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感受到诗人的高洁,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在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时,可选取与送别有关的画面,若能配以歌曲《送别战友》给学生增添视听方面的氛围。并在这种情境下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与亲人或朋友离别的经历呢?离别时你的心情如何?你对亲朋好友说了些什么?然后让其结合本诗用自己的语言来抒发感受;有些叙事的古诗词我们甚至可以请同学来表演其中的内容,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意境。
美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在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继承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点,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要求。它是对新的形势下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也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理念,发展自己多方面才华,才能在实施美育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美育,把它正确地运用到教学中,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2、《老师与幽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至九年级上下册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探究教学策略 构建高效生物课堂下一篇:重大教育决策过程中的网络舆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