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平时很难挤出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呢?教师在这方面应给予指导,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学领域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徜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语文老师,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巧妙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课堂不再是进行“满堂灌”的场所,不是教师独自的表演阵地,更多的应该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就非常重要。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可以从提问的设计以及自身在课堂上的魅力上下功夫。
1、巧妙设计提问
设置疑问。如在学习《老人与海》这篇文章时,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来设置这样“作者为什么要让老人桑迪亚哥捕的马林鱼被吃光呢?”“作者所塑造的是个失败者的形象吗?”两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小说的主题。
设置能够引发学生丰富想象的问题。比如在学到《雁的悲剧》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想象:那只被同伴拔光了毛的雁奴会有怎样的结局呢?老师会发现,学生的想象是雅穷的,他们有的认为雁被猎人煮了,有的说同伴因为愧疚救它了等等。
设置逻辑关系较紧密的问题。这也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祝福》时,先让学生结合课后练习找出描写祥林嫂肖像的蚊子,并推出祥林嫂的大致年龄,并让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经历让祥林嫂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并进一步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
提出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在大家都熟悉把握了阿Q的精神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看看在我们现代,身边有没有像阿Q 一样的人,试做分析,由此来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更多的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中,充当生活的个体,关心身边的人事关心他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不是死读书只啃课本的有一定实际能力的新一代的学生。
2、提升教师魅力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我们的语言的感染力,注重我们仪表的影响作用,注重我们动作表情尤其是眼神的作用。
在语言的感染力方面,要让我们的语言成为学生的兴奋源。如果一味用平铺直叙的语调,缺乏新意和波澜,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让我们的语言富有激情,有轻重缓急,有高有低,生动诙谐,吸引每个学生的心都随着老师的话语去遐想,去探索,去思考,让我们那语言就好比是拨动琴弦一般,要让学生的感情之弦动起来,才能合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教师的仪表方面,很多老师尤其是女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换了个发型或是突然改变了着装风格的时候走进教师,会引起轰动。现在的学生有了他们自己的审美观,他们往往也会因为教师的着装而产生情绪,如果老师不修边幅,就很难让学生喜欢。如果一个淡妆若现、着装得体、动作和谐、目光慈爱的老师出现在教室,一定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所以,我们应该注重仪表的影响作用。
在动作表情方面,一个微妙的表情和自然流露的动作能够在不经意间传达给学生很多的信息。例如,有的老师喜欢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课,俯视课堂,严格圈定“三尺讲台”,而有的老师则是更多的走到讲台下面学生中间和学生进行更多的更亲密的交流,让学生更有一种亲切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平等的意识。课堂上发挥好我们的体态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老师的情感态度。而眼睛被誉为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把自己内心的情感――喜悦、愤怒、肯定、赞扬、鼓励、质疑等等传达给学生,学生可以随着老师的眼神去探索很多,同时,老师也可以由与学生部断的视线接触来增强与学生的精神交流。
二、教学形式多样,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可通过多种不同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表演式教学。对于一些故事情节丰富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把握、表演。如《皇帝的新装》、《项链》、《雷雨》等课文,都可发挥学生想象,让学生自己编写、自学自演。
以点带面”式教学。可抓住全文的中心词语或中心句,并以之为内核,辐射到文章的各个环节。如《巴尔扎克葬词》可抓住“天才”一词,进而发散至对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影响四个方面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这对于线索明晰的文章特别适合,又如《故都的秋》可以整合成五幅画面一破院秋色,落蕊秋意、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一一赏来。
体悟式教学。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如我在讲解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也有的学生说这个小屋并不存在,只是表现了作者对自由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三、鼓励合作,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雅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如我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众说纷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首要原则,但在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确实存在,怎样能做到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小组间的生生互动可以弥补这一差异。如朗读指导时,小组内可分配为指导应该怎样读,讲解为什么这样读,示范看我怎样读,学习我也可以读。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小组活动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情,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受每一个学生欢迎的。又如让学生分组交流、探究(小组中要有明确的分工),让学生学会在别人面前陈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把自己的成功之处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不懂之处在小范围内试着解决,把仍不明白的问题保留,准备向别组请教。在热烈的讨论中,合作意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下一篇:高职基础化学分层次教学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