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观点,形成高尚的品格,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在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完成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下工夫。课堂教学的成功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堂课的开头艺术研究甚多,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艺术则涉及较少。下面,我就语文课结尾艺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结尾发散式――激思
语文课如果以“填鸭”的方式进行“灌”完为止,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不能发散、灵活运用的能力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结尾的时候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开开思路.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大有益处的。
例如我教《一夜的工作》时,则采用了其方法。《一夜的工作》通过描述周总理劳苦的工作和简朴的生活,满怀深情地赞颂了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该有多少事可以大写特写啊!然而,作者只截取了一个片断,以小喻多.我们由此可以推想出总理的为人了。学生学了这篇课文,应该从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体会到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我提示学生回忆五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我说:“同学们应该还记得课文描写总理的动人场面吧!为什么总理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呢?同学们联想一下《一夜的工作》中的总理.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用美好的语言来赞扬敬爱的周总理?”这一启发.使得同学们思路大开,纷纷要求发言――有的说:周总理生活简朴,严于律己,只求贡献不求享受,的确是新中国的好总理:也有的说:周总理平易近人,热爱人民,有一次……
二、回味式――情
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结尾时教师能把握好时机,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围绕课文的内容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情感.收到课虽尽而意雅穷的效果。
例如我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在结尾部分我作了如下处理,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我忘不了那一天。指哪一天?我永远忘不了什么?”学生回答。此时,我出示了邱少云的大幅挂图.用苍松翠柏衬托着墓碑文。一边播放着英雄曲的激昂调子.一边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同学们在‘391’高地夺下不久,朝鲜人民在那里竖起了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这样的结局,设计了音响、图片.化静为动。挖掘内涵,符合“儿童用声音、色彩、形象来思维”的心理特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发展了能力,还给学生以灵魂的洗涤、学生感到回味雅穷。也就是说,讲读一篇课文,不光要有“凤头”似的人手点,“猪肚”似的着力点,还要有“豹尾”似的结局点。
三、延伸式――激趣
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有文学、历史、地理、科学等,几乎涉及到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如果我们就文教文,不作任何延伸,势必局限在十分狭小的天地里.学生所知甚少,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如果我们注意因文制宜,适当沟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及,扩充领域.开阔视野,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延伸式可以结合讲解进行.也可以在课终时完成。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它是根据鲁迅的小说《故乡》节选出来的,课文描写了一个健壮朴实,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的形象。结束教学时.我把学生引导到课外阅读领域,指导他们去找《故乡》争取阅读,了解全貌。又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使同学们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雅比痛恨。再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课后我布置同学们以 ―8人小组排演课文剧,在班上表演.并选出优秀的一队,老师再作辅导,雅论从道具到音响.舞台设计等都作精心的编排,让他们为全校师生作汇报表演,此举轰动了全校。同学们通过朗诵表演.使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总之,课堂的结尾安排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永雅止境的,雅非是因文而异罢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搭桥铺路做得好。处理灵活,课内外联系紧密,就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小学英语课堂有效倾听策略探究下一篇:对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