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思想方法。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创新能力;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总结出几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会,借此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创新意识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不能纯粹误认为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这里不仅要让教师能留给学生思维拓展的时间和空间,更要有合理、到位的本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深挖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并且能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二、课堂上力求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首先,师生必须建立和谐、融洽的“情感场”。教师要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应尊重、爱护、体贴学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的前提。试想: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激情怎么能激励人?陶醉观众首先得陶醉自己。当你面带微笑站在讲台的那一瞬间,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同学拉回到课堂中,课堂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才会心灵相通。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使他们感到:课堂上没有教师的威严,没有答错题被教师斥责的宝虑,更不会有被同学取笑的苦恼,可以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探索、创新,大胆地质疑,发表自己的想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除了与教师渊博的知识和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授课艺术有关。平时我们注意以下问题也是有必要的。1.关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在教学中提出恰如其分的、高低适度的针对性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2.充分利用数学中的图形美、对称美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4.善于在课堂和课后给学生留下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
四、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与教学
“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思考同一问题,把各种知识、各种解法联系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网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题多变”虽然题目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变式题更多的是揭示了同一知识结构、类似的解题方法,通过归纳总结、揭示规律,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以及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变化创新中谋发展。总之,“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能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灵活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不要陷入“精心设计”的误区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面对学生的不同质疑,正确全新地给出解释,有的放矢。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不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答案,教师不能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不要被教案禁锢了教学。
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大胆猜想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数学猜想是对数学问题的主动探索,这一份主动性尤其珍贵,老师应尊重学生的发现,教师不要因为教学顺序被打乱而去责怪学生,而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猜想,给学生猜想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允许学生有出错。同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探索学习新知的欲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更新观念。充分了解学生,深钻教材,创新教法,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找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切入点,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单位 陕西省旬阳县蜀河中学数学组)
转载注明来源:http://www.ybaotk.com |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物理课外活动探析下一篇:追寻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